迎“難”而上 大數據產業將迎千億規模
2017年5月28日,"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落下帷幕,這次展覽會既是對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現狀的一次總結,又是對未來我國大數據發展方向的一次指引。在此次展覽會上,神華鐵路貨車公司與貴陽貨車幫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公鐵聯運"戰略合作協議,按照協議,雙方將合作開啟全國首條大數據"馱背運輸"線路。這樣的一個戰略合作協議只是大數據與其他產業展開合作的一個縮影,自大數據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以來,已經與我國各行各業發生了千絲萬縷的關系。正如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所言"大數據已經成為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的重要制高點,且正在重塑傳統產業結構和形態,催生眾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1、大數據產業現狀
據中國信通院對大數據對相關企業進行調研后的測算顯示,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為84億元,2016年翻一番,增長至168億元,2014-2016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在41.4%左右。隨著國家在大數據方面的政策支持以及大數據在眾多行業中的應用逐漸成熟,未來大數據產業規模高速增長勢頭不可阻擋。
圖表1:2014-2016年中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增長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大數據產業痛點
從理論上來講,全樣本分析完勝抽樣分析,大數據的應用對于企業進行精準營銷具有重要的意義。2014年是"精準營銷"被提的的最多的一個詞,眾多企業紛紛將視線投向大數據,希冀通過對大數據的運用來提高企業對用戶消費習慣的把握以更好的引導消費行為,為企業創造收益。然而,通過三年來的實踐,我們看到的事實是這樣的:企業在應用大數據的過程中無法使營銷更精準!
痛點一:對大數據的認識程度低
據Gartner公司曾針對64%正在投資或者計劃投資大數據的企業做過一項調查,當被問及企業所面臨的"大數據挑戰"時,其中56%的企業認為是"確定如何從大數據獲得價值";41%是要"定義大數據";而有23%的企業是為了"了解什么是大數據"。可見,仍有眾多企業在對大數據還處于不明所以的階段時就開始了投資,這種投資很顯然是前瞻性與盲目性并存,且盲目性占據主導地位。
圖表2:企業對大數據的認知情況(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痛點二:公共資源數據開放度低
大數據中的"大"字是數據在量上要大,在范圍上要全的意思,缺一而不可稱為大。在我國由于政府在資源權屬上擁有絕對的管轄權,在公共數據資源的擁有量上占據主導地位,目前我國公共資源開放度依然較低。這種狀況導致了企業雖有應用大數據分析的主觀意愿,但限于掌握數據資源的有限,無法實現真正的大數據分析,也就無法實現所謂的"精準營銷"。
其實,大數據的應用障礙有兩點:一是政府主觀開放公共資源的意愿較低;二是即使政府愿意開放公共資源,其所掌握的公共資源也不一定具有大數據大而全的特點。政府開發公共資源的主觀意愿可以隨著時間、制度、政策等的演變而發生變化,但政府搜集的公共資源本身所具有的缺陷也是亟待解決的障礙。
痛點三:大數據搭建規則缺乏
2015年以來,政府、金融以及醫療領域在大數據的應用方面逐漸深化,企業與政府部門、金融監管部門以及各級醫院部門進行的合作也逐漸走向細節化。這都是大數據產業取得的突破。然而,從企業主體方面來看,能夠與政府部門等進行合作的企業僅限于那些在業界具有頂尖技術實力、或者行業巨頭類的企業,而其他一些中小型企業則根本沒有任何機會。
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門(金融/醫院)與企業之間在大數據應用方面并沒有形成一種普適的規則,這種規則一方面可以規范企業利用政府公共資源數據的方式以及范圍,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政府不必要承擔因開放了公共資源而受到某些私人領域信息泄露的風險。
3、大數據產業前景
大數據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公共資源開放度的增加,使企業和政府可以在互信的基礎上展開更深層次的合作;也離不開企業對大數據更加深刻的認知,以及提升大數據分析中的核心技術水平。未來,隨著大數據產業痛點的一一解決,行業發展迎來高速增長指日可待。到2022年,我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將接近1000億元。
圖表3:2017-2022年中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增長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大數據產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大數據產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大數據產業未來的發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