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農資流通:萬億市場如何開啟?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主要是數以億計的小戶、散戶,經營規模小、生產方式粗放、地塊少而分散是其典型特征。農資流通采取的代理分銷模式也依托小戶、散戶發展而來,農資產品從出廠到送達農民手中,需要經過區域代理商、市縣、鄉鎮、村等多層渠道商。這種代理分銷模式,導致了農業生產中價格和質量的兩大核心“痛點”:
核心痛點一:價格高
生產成本增加、需求拉動、供給不足等因素都是造成我國農資價格過快上漲的原因。而近年國家逐步放開農資市場,農資市場主體多元化,流通領域行為不規范現象增多。化肥和農藥、農膜等農資經過省、市、縣、鄉鎮或其它經營企業多層次銷售渠道,整個銷售鏈條被拉長,流通環節增多,層層加價,毛利率極高,少數經銷商還存在惡意炒作,哄抬物價的現象。這些因素人為地助長了農資價格上揚,使得農民最終承受過高的價格。
核心痛點二:質量難以保證
我國農資經營主體不規范,無證無照經營、掛靠經營、超范圍經營等現象屢禁不絕;農資市場發育不健全,農資監管涉及面廣,分散的監管體系難以形成合力,致使假農藥、假化肥、套牌種子等質量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僅以農藥為例,農業部今年8月份從國內21個省份抽取的1086個農藥樣品,檢出不合格樣品130個,不合格率為12.0%。其中,檢出假農藥(標明的有效成分未檢出或擅自加入其他農藥成分)74個,占檢測樣品總數的6.8%,占不合格樣品的56.9%,農資質量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
互聯網+重塑農資流通模式
根深蒂固的代理分銷模式,是農資行業賴以生存的基礎,而上述價格和質量兩大“痛點”也成了電子商務切入農資流通領域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農民經過網上下單,農資產品由廠家或省級代理商送達農民手中,這種扁平化流通已經不存在技術問題。同時,電商平臺的監管和信用評價體系,也有助于讓農資產品很大程度上“保質”。以往的小戶、散戶訂單少,又需要分散配送的困局已被蓬勃興起的農資電商所化解。而隨著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農業新常態的到來,農資電商有了盈利的現實可能,農資觸網也將打開了農資企業轉型的突破口。
圖表1:國內農資電商細分市場容量分析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農村電商市場前瞻預測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2014年我國農資市場規模超過 2.2 萬億元。依托萬億的市場容量,圍繞電商平臺進行增值服務,并依托電商平臺品牌和渠道實現“農資進村”的單向流動到“商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動,將構建起萬億級別的市場。而隨著“互聯網+”沖擊農資行業原有的代理分銷模式,促使流通渠道扁平化,引發農資行業和農業的連鎖變革,農資企業和電商企業圍繞物流、服務和金融的競合將成重要趨勢。
相關推薦 |
![]() 最新行業動態,解密市場盈利點,把握行業競爭主動權 詳細>> |
醫藥電子商務發展加速 2018年市場規 |
食品行業電子商務市場廣闊 千億市場仍有 |
企業移動和移動電子商務中蘋果領先安卓 |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