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國人奶粉信心 還需多久?
2008年中國毒奶粉事件,是迄今為止影響最為深遠的食品安全事件之一,此事直接導致國人對國產奶粉的信心降至歷史最低,中國食品制造形象受損。“可憐天下父母心”,中國父母紛紛轉而選擇海外奶粉。國人的海外購奶熱潮引發了國外應對中國父母的一系列措施,限購手段層出不窮。一方面是國人不信任國產奶粉,一方面是海外對國人的奶粉限購令,中國父母夾在其中,好不尷尬。可是,到底是誰真正尷尬?
2013年12月2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13版)》(以下簡稱《細則》),拉開了中國乳制品行業改革的序幕。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史上最嚴奶粉標準”的出臺,2014年將成為中國乳企恢復市場信心的關鍵年。
一、政策方面
跟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乳制品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結合《細則》的頒布,中央出臺一系列政策,打出一系列漂亮的“組合拳”。
針對國內:建立奶粉“國家隊”;提高乳企準入門檻;鼓勵乳企并購重組,提供政策優惠。
針對國外:限制進口奶粉售價;未有中文標簽的進口奶粉,一律退貨或者銷毀。
而地方政府方面,各地不僅重拳出擊,嚴格監管奶粉售賣渠道,將嬰幼兒配方奶粉納入藥監范圍,并且試點建立食品質量安全電子追溯系統。
圖表1:2014.01-2014.03部分地方乳業政策動態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二、企業方面
工信部有關于嬰幼兒奶粉行業的重組方案計劃在2018年培養出3-5家大型乳企,而前十大品牌的市場集中度由當前的50%左右升至80%。這一計劃直接導致乳制品企業將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淘汰”的局面。
乳企并購高潮迭起,飛鶴乳業入股關山乳業,蒙牛收購鄭州雅士利,伊利投資輝山乳業……
與此同時,乳業并購重組也呈現出國際化趨勢,達能6.65億美金入股蒙牛,光明宣布引入RRJ作為戰略投資者,光明擬收購以色列最大乳品企業等。
在國家的政策鼓勵下,乳企不斷通過“大魚吃小魚”或者“強強聯合”的手段來增加自己的話語權,完善產品結構,整個乳制品行業也在不斷的并購中得到調整。
“強者愈強,弱者淘汰”折射出的是以時間和資金甚至中小型乳企的淘汰為代價來重塑中國乳企品牌的結果。中國政府和乳企正在用它們的實際行動來證明它們的決心。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如同藥店售賣奶粉受冷遇,在愿景的背后,務實的態度才是轉變國人看法的根本。
信任,建立并不容易,而摧毀,一瞬即可。重塑國人奶粉信心,中國仍然任重道遠。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