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2013年3月26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現場交流會在南昌舉行,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局長張天佐介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拓展了農業功能,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正成為繁榮農業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拉動國內消費和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共有8.5萬個村開展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達到17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從業人員2800萬,占全國農村勞動力的6.9%;年接待游客8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根據農業部對全國13.5萬家典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農民占其從業人員的92.4%,其土地產出率每畝接近12000元,是全國農業用地平均產出率的6.2倍,經營休閑農業的農民人均產值5.41萬元,是同期全國農業勞動力人均產值的2.75倍。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認為,目前,鄉村旅游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并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鄉村旅游開始飛速發展。進入21世紀,鄉村旅游已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旅游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態勢。但報告分析認為在各地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同時,選擇適合自身特色的發展模式至關重要,我們的報告是國內第一份對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進行系統闡述的報告,現具體介紹其中的三種:
一、個體農戶經營模式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認為,個體農民經營模式是最簡單和初級的一種模式,它主要以農民為經營主體,農民自出經營,通過對自己經營的農牧果場進行改造和旅游項目建設,使之成為一個完整意義的旅游景區(景點),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務工作。通常呈現規模小、功能單一、產品初級等特點。通過個體農莊的發展,吸納附近閑散勞動力,通過手工藝、表演、服務、生產等形式加入到服務業中,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模式。
目前,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的“農家樂”就是這一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如湖南益陽赫山區的“花鄉農家”和內蒙烏拉特中旗的“瑙干塔拉”,通過旅游個體戶自身的發展帶動了同村的農牧民參與鄉村旅游的開發,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