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分析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以及中國采取的政策的有效性?
-
邀請演講
縱坐標代表產品價格P,橫坐標代表產品數量Q,直線D為消費者的需求曲線,直線S代表生產者的供求曲線,當價格為P0,供給量為Q0時,市場達均衡狀態,直線S與直線D相較于E。
圖表1:基本供求曲線
從美國產品市場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美國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將被征收額外的關稅,此時,供給曲線S向上平移,變為S’,形成新的價格P1和新的需求量Q1。征收關稅后,美國產品的中國消費者剩余由原來的三角形AP0E變為三角形AP1E’,美國產品的中國消費者剩余減少;美國產品的生產者剩余由原來的三角形BP0E變為三角形B’P1E’,美國產品的企業生產者剩余減少。
圖表2:美國產品市場
從中國產品市場來看,由于中美貿易戰的發生,美國產品價格市場提高,所以中國本土的需求曲線D向右平移,形成新的曲線D’,中國產品市場在價格為P2,需求量為Q2時,才能實現供求平衡。征收關稅后,中國產品的消費者剩余由原來的三角形AP0E變大為三角形AP2E2,中國產品的消費者剩余增多;中國產品的企業生產者剩余由原來的BP0E變大為BP2E2,中國產品的企業生產者剩余增多。
圖表3:中國產品市場
從總產品市場來看,針對中國相關總產品市場,由于美國相關產品價格提高,中國產品市場的相關產品價格提高,供給曲線S向上平移,形成新的均衡點E3,中國總產品的消費者剩余由原來的三角形AP0E變小為三角形AP3E3,中國總產品的消費者剩余減少;中國總產品的企業生產者剩余由原來的三角形BP0E變小為B3P3E3,政府得到的關稅收入為四邊形B3BME3。
圖表4:總產品市場
在中美貿易戰中,中國對美國加收關稅,中國消費者效用降低,產品生產者效用提高,美國產品生產者效用降低,中國政府效用提高,兩國總的效用福利減少。
從CPI來看,2018年6月-2019年3月,我國CPI波動幅度較大,在我國出臺相關稅收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后,我國CPI逐漸趨于平穩態勢。因此,在中美貿易戰中,我國出臺的相關政策將重點更多的放在了如何“穩”發展上,在政策實施后,也切實有效的穩定了我國的CPI,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圖表5:2018-2019年中國CPI變化情況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