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①起步較早,早期推廣度不高
我國烷基化裝置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投入到工業化生產中,主要由中石化與中石油部分所屬單位進行投產。早期烷基化裝置工藝多以氫氟酸烷基化為主,然而氫氟酸具有腐蝕性和毒性,不僅裝置設備昂貴,而且在運輸和使用過程容易發生泄漏,造成周邊空氣污染。同時,由于當時國內對于汽油標準要求較低,異辛烷推廣度不高,烷基化裝置的投產并未形成產業規模。
②近幾年行業快速發展
2010后,我國油品進行了多次國家標準的升級,其主要目的是在保證辛烷值的情況下,達到汽油"降硫降錳降烯烴"的要求,異辛烷的良好特性完美契合于油品升級要求。同時,隨著硫酸法制異辛烷工業化得到普及,離子液、固體酸等新型工藝也逐步得到工業應用,促進了國內對于烷基化裝置的工藝研究達到成熟階段。良好的市場預期和成熟的制造工藝,促使異辛烷行業在最近幾年快速發展。
自2012年起,國內廠家爭相投建烷基化裝置,2013年與2014年烷基化裝置擴能最為明顯,年均增速超過200%。2018年,我國烷基化裝置總產能已達到1,815萬噸,對應產量達到962萬噸。 目前,我國異辛烷行業呈現出LPG深加工企業為主,主營企業為輔的特點。我國LPG深加工企業異辛烷產能占總產能的比例超過85%,而作為主營企業的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其烷基化裝置產能占比較小,開工率較低。③異辛烷產能地域性明顯、集中度高
我國異辛烷生產企業區域分布相對集中,主要分布于山東、安徽、河南、浙江四省,以山東省為首。2018年,山東省異辛烷產能占比34%,位居首位;西部地區占比17%,位列第二位;東北地區占比13%,位列第三位。相較于2017年,2018年東北、華北、華南、西部以及山東地區異辛烷產能均有新增,其中西部與東北地區增加較為明顯,分別新增裝置7套和4套,增加年產能97萬噸和81.6萬噸。山東、華南、華北地區新增裝置分別為4套、3套以及2套,產能分別增加66萬噸、56萬噸和40萬噸。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