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
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由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等九市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共同組成,是國家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和積極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全球經濟新支點的作用明顯,成為世界一流灣區的前景廣闊。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國兩制”背景下的“三稅區三法律三貨幣”,即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背景下、三個關區、三種法律、三種貨幣,由此形成了多產業格局,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等行政區劃和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港等經濟區域疊加,以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制造業為主導產業,集合了“金融灣”紐約灣區、“產業灣”東京灣區、“科技灣”舊金山灣區的主要功能。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推動著各行各業的發展,國家更將其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依托豐富的行業數據和行業應用,大灣區人工智能企業遍地開花。根據公開數據,綜合考慮企業的AI投入、在業界的認知度、影響力、融資金額等因素,目前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企業將近200家。
圖表1:深圳人工智能企業百強榜單
圖表2:廣州最具代表性人工智能企業40家
圖表3:大灣區其他市最具代表性人工智能企業
香港經濟孕育于高度的市場化環境,在金融、航運、商貿、專業服務等方面極具競爭力;澳門是世界旅游休閑中心;深圳是世界領先的科創中心,廣州是大灣區聯系內地、輻射內地的橋梁和紐帶,佛山、肇慶、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有雄厚的制造業基礎。深圳作為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是生產力和競爭力升級的核心引擎。在深圳人工智能企業百強榜中,超七成處于產業鏈維度分類中的應用層,具體又以智能機器人和智能無人機等智能產品為技術的載體和表現形式,這主要是因為深圳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密切相關的智能智造、智能汽車、無人機等領域已形成較為完備的產業鏈,深圳目前正加速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高地。
廣州市是全球貿易的平臺,是生產力和資金轉換的終端。緊隨深圳之后,廣州有40家人工智能企業上榜。實際上,自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快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后,廣州便著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除了培育人工智能技術企業,更注重技術與產業的結合,推動人工智能的應用與落地。《廣州市加快IAB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年)》指出,到2022年,廣州人工智能產業的規模要超過1200億元,重點發展領域包括:智能軟硬件、智能機器人、智能運載工具、智能終端等智能產業,以及智能工廠、“人工智能+”制造等應用服務。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能提供最強大的資金支持。在人工智能落地方面,香港的人工智能企業主要瞄準金融領域,聚焦于智能投顧、智能風控等技術。據悉,香港特區于今年5月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擬引入生物科技、網絡安全、人工智能、機械人技術、數據分析、金融科技等專業人才。
此外,佛山、肇慶、東莞、惠州、珠海、中山為制造業基地,在人工智能落地方面,主要聚焦機器人、行業解決方案等領域。 粵港澳大灣區要想成為世界第一灣,需要把握好國際創新中心的機遇以及兩區九市的產業特點分化的機遇,牢牢抓住人工智能這一波風潮。未來,AI產業將有望成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第一灣的重要力量。
-
邀請演講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發展背景:港深廣各有所長
在這一市場中,大灣區優勢在于強大的生產基地和制造業基礎實力。新一代技術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需要多種硬件供應,在這一軟件和硬件結合的時代,使得粵港澳大灣區更具競爭力。
香港的諸多科研機構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于大灣區中首屈一指,比如香港中文大學宣布該校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能影像識別技術判讀肺癌及乳腺癌的醫學影像。其次是資源聚集的優勢,香港能夠吸引國際人才,吸引很多內地企業與香港合作,比如TCL集團分別與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重點布局新型顯示技術及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研發;騰訊也與港科大聯手成立了"微信-香港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WHAT LAB)"。
廣州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上的特點在于密集引入優質資源。2017年,廣州推出的"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產業計劃,開始對產業新動能展開全面的探尋。如廣州市政府、廣汽集團分別與騰訊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從多個方面打造"智慧城市";廣藥集團與科大訊飛正式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探索建立我國"醫藥 智能"發展新模式,合力打造"智慧醫療"服務體系;廣州白云區政府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云計算產業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將協同在白云區打造千億元級新一代信息產業集群等。
深圳在人工智能上優勢有二——騰訊及諸多創新企業和行業。人工智能一般分成三個層次: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騰訊作為其中綜合型的大公司,在三個層次上均有發展,這也帶動了深圳在人工智能上的發展;在應用層,深圳也有一些公司和項目發展火熱,比如無人機領域的大疆、無人駕駛巴士以及國內首家AI機器人咖啡廳等。
政策:各地政策文件先行為人工智能產業鋪路
三個城市在人工智能上發展各有側重;人工智能發展是一個長鏈條,粵港澳大灣區如果能夠結合自身優勢,必能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上占得一席之地。
從城市產業戰略看,人工智能均是廣州、深圳兩市推動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大灣區內各城市也將發展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工作重點之一。大灣區已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如《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18-2030年)》將廣州、深圳、珠海確立為人工智能產業的核心區,以東莞、佛山、惠州三區域為連帶,重點發展騰訊和科大訊飛等5大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并提出到2025年,產業核心規模達3000億元,產業規模達18000億元的目標。
廣州、深圳兩市在2018年出臺的政策中,規劃了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方向;東莞也力促將人工智能產業和其具有優勢的制造業結合起來,強調產業化應用,其近日發布的《東莞市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東莞將重點發展智能機器人等新興領域,推進智能裝備產業的核心技術攻關;香港在財政預算案中撥款100億元用于醫療科技及人工智能研究,澳門則是在文件中強調了人工智能在建設智慧城市中的應用場景。
2018年6月發布的《廣州南沙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分時段、分技術方向與產業領域對廣州南沙區的人工智能產業做出了指導。文件提出,在芯片及傳感器等重點技術方向進行攻克,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智能醫療、智能服務機器人等領域,到2020年,區內人工智能案例實現推廣復制,形成人工智能產業規模。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