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
感謝您的提問!就我國農業發展中出現的生態環境惡化、食品安全問題、農業競爭力不強等問題,發展智慧農業無疑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式。無論是追溯源體系的廣泛建立,還是低空低量無人機航空植保技術、航空遙感技術在農業中的成功應用等,都印證了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改善農村環境、傳承農耕文化的重要舉措。
智慧農業是什么樣的?物聯網智能控制系統不間斷監測室外溫度、濕度、風速、風向等氣象指標,實時采集溫室內環境和生物信息參數,通過網絡型灌溉管理系統能節水69%,智能施藥系統可節省農藥15%至20%,商品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是綜合運用云計算、傳感器網絡等多種技術,實現信息支持、大田信息采集、生產數據收集等各個環節的連接,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控制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不僅僅是農業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單項應用,而是把農業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系統,信息技術綜合、全面、系統地應用到農業系統的各個環節,以促進和實現農業系統的整體目標為己任。
近年來,全國多地發展智慧農業,科技帶來的自動化、智能化、便利化在農業領域“各顯神通”。智慧農業逐漸被重視,在農業發展領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我國發展智慧農業主要面臨以下制約瓶頸
一、當前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把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量化在經濟指標上
不計成本的示范對農業物聯網的推廣并沒有實際價值,要解決誰為應用買單的問題。試點示范并不代表真正實現產業化,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需要時間。農業是弱勢產業,生產條件可控性差,這決定了物聯網在我國農業領域的應用明顯不同于在工業等領域,導致了其發展初期受資金制約嚴重。
二、資金投入是發展農業物聯網的首要問題
農業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在農業整體比較效益低、以小農戶分散經營為主的情況下,很多物聯網設備因價格偏高很難大面積推廣。據了解,一套物聯網設備,因其核心傳感器的不同,價格從一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如果不是從事規模經營或者高效種養殖業,普通種植大田的農民是無力承擔的。
三、農業專用傳感器的缺乏
目前我國農用傳感器種類不到世界的10%,國產化率低、缺乏市場規模效應。在覆蓋面、適用性等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我國傳感器主要集中在對溫度、濕度的監測,對其他環境因子關注較少,尤其對生物本體的感知還很少。國產傳感器性能不夠穩定,使得監測數據不夠準確,經常需要校正,而且器材壽命短。
四、物聯網設備還不夠接“地氣”
目前,我國農業物聯網設備主要產自高校院所的實驗室,概念性產品多,實際產業化率不高,且實驗室理論研究與農業實際應用差異較大,在滿足農民使用需求方面還要繼續探索。物聯網設備要力求方便實用和‘傻瓜化’發展途徑農業物聯網項目要以‘測得出、傳得快、算得靈、用得好’為建設標準,重點在功能設計、核心技術、推進機制等方面尋求突破。據悉農業部正在積極謀劃,爭取系統推進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與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同時,也在研究建立農業信息補貼制度,加快推動將農業物聯網相關產品和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以此鼓勵電信運營商、IT涉農企業、科研院校等社會力量的積極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導下的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維護市場化,合力推進農業物聯網發展。
農業物聯網是個復雜的工程,總體處于試驗階段,既要重視它,又不能盲目夸大其作用,要與現有信息化工作結合。物聯網發展應用應突出重點,要優先從基礎好、規模化程度高的行業入手。如在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生產過程精細管理、農產品與食品安全監控系統等領域優先發展。五、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重重挑戰
此外,由于我國在我國起步較晚,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重重挑戰。以農用航空作業水平為例,我國農用航空作業的水平僅為3%左右,美國、日本均超過50%,世界平均水平也在17%左右。其次,智慧農業是一種基于高科技水平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然而當前我國農村地區農民整體文化水平不高,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專業、信息素養參差不齊,這制約著智慧農業在農村的推廣和應用。最后,地區間、民族間經濟和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差異,也導致了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發展不平衡,面臨自然資源緊缺和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且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等更是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還沒有真正在推動農業發展中發揮實質性的作用。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