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健身俱樂部收入來源以預售 私教為主
健身房的盈利來源主要包括會員卡(年卡、季卡、月卡),私教課程以及營養品、健身服等周邊產品收入。目前我國商業健身房多沿襲采用"年卡/季卡預售 私教"的盈利模式,收入來源較為單一,周邊產品收入占比僅在10%左右。而當前美國健身俱樂部可通過會員準入、私教服務、團體課程、服飾及補劑等多種來源實現收入,盈利模式更為豐富。
圖表1:我國健身俱樂部的收入與美國對比(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健身房采用預售年卡 私教的盈利模式一方面可以快速回籠現金流、長期綁定消費者,另一方面也與當前中國健身需求"金字塔型"的特征有關:健身房難以區分不同類型的健身消費者,預售模式可以賺取不堅持鍛煉的經濟型用戶的高額利潤,并向健身愛好者提供私教進一步攫取價值。
健身用戶主要分為經濟型用戶和健身愛好者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健身俱樂部行業市場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健身人群選擇健身房的原因主要有器材健全、服務專業以及有健身教練指導等。同時,常見的健身用戶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隨著肥胖等問題加重、生活壓力加大,越來越多的經濟型用戶走進健身房進行跑步、瑜伽、健美操等運動,在保持健康的同時也滿足了減壓、社交等需求;二是隨著多年市場培育,我國健身愛好者群體也逐漸壯大,他們在健身上愿意投入時間和金錢,追求健美身材。
圖表2:健身用戶行為特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商業健身行業傳統模式痛點開始顯露
在2000年后健身行業快速發展階段,一方面健身愛好者數量和健身消費持續增加,帶動健身俱樂部收入增長;另一方面,很多對健身 感興趣的普通用戶由于各種原因并沒有堅持健身,辦理健身卡之后并未進行消費。因此普及期內傳統模式下健身房能獲得穩定收益。
但隨著部分消費者經過二十一世紀前十年的"普及期"后更加精明,商業健身行業傳統模式痛點開始顯露。
圖表3:傳統年卡預售模式三大痛點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首先是健身房收費門檻較高,限制了客戶群擴張。與美國相比,我國居民的健身成本相對更高,據統計,美國人均健身消費466美元,占人均收入不到1%,而我國健身房年卡價格通常在3000元以上,人均健身支出在1萬元左右,占人均收入的20%以上。一方面,高房價壓力下我國健身房的租金成本相對更高,另一方面,普及期內健身俱樂部發展模式較為粗放,因而收取高會員費來覆蓋較高的運營成本。高收費門檻導致健身用戶集中于中高收入群體,客戶規模擴張受限。
圖表4:中國&美國居民居民的健身支出的收入占比(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其次,會員服務水平較低、教練流動性大導致會員續卡率偏低。據調查統計,只有15%的健身教練希望一直從事教練職業,而47%的健身教練希望開自己的健身工作室。32%的健身教練希望做管理層獲培訓師。
圖表5:健身教練職業偏好(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在傳統模式痛點暴露、進入門檻低且同質化競爭的環境下,部分健身俱樂部尤其是非連鎖小型俱樂部盈利困難,其中不規范者甚至在租賃場地、購進設備后,通過預售回收成本,然后攜款跑路。未來中國居民健身消費理念更為成熟,更多模式來不及轉變的健身房將逐步被市場淘汰,市場集中度將逐步提升。
發展前景
據統計,從2017年7月起開始投放的10幾家健身倉項目中,數量并不多,但項目獲得融資的比例卻很高,占到了80%。"超級猩猩"和"覓跑"為健身倉項目中融資總額最高的兩家,其中"超級猩猩"在去年12月獲得數億元C輪投資;近日,剛剛面世兩年的24小時智能健身品牌Liking Fit公布了B、C兩輪融資,其B輪領投方為方和資本,同創偉業、中路資本、光速創投等跟投,金額為5000萬人民幣;C輪由光控眾盈領投,方和資本、光速資本跟投,共計3億人民幣。
目前,我國健身會員的滲透率僅1.2%,但在體育產業大發展背景下,健身行業空間將打開。2016年7月,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2014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1.35億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64%。規劃提出到2020年體育產業規模超過3萬億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并推動競賽表演業、健身休閑業、場館服務業、體育中介業等八大重點行業發展。未來,居民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經濟型用戶和健身愛好群體的規模將持續擴大,對健身服務及設備的需求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隨著健身意識的進一步提升和健身俱樂部商業模式的進一步成熟,我國健身俱樂部市場將迎來新一輪的爆發。多筆大規模融資的完成也表明,未來幾年將是健身領域蓄勢待發的幾年。在健身俱樂部數量和會員人數迅猛增長的推動下,預計2019年健身房市場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未來五年有望保持12%左右的年復合增長率,到2023年將達到1710億元。
圖表6:2015-2023年健身俱樂部市場規模及預測(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