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長春市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
根據國家、省體育事業“十二五”規劃安排和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部署,為促進我市體育事業未來五年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結合體育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期間主要成績及存在問題
“十一五”期間,以成功舉辦第6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冬、夏奧運會實現金牌“零”的突破和《長春市全民健身條例》頒布實施為標志,我市體育事業取得顯著成績,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健康城市”創建做出了積極貢獻,也為“十二五”期間體育事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群眾體育廣泛深入開展。市、縣(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屯四級全民健身組織網絡更加健全,市級體育單項協會發展到46個、各級各類健身俱樂部和活動興趣小組1100余個、晨晚練輔導站點1700余個;社會體育指導員4000余人;在全國首創社區體育管理崗位,破解了長期制約我市基層體育管理工作難題;國家、省、市三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分別達到6所、41所和80所,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5個、市級60個;在市區建立了15個國民體質監測站,購置了國民體質監測車,按全市人口1‰—3‰比例,每年為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的近15000名市民進行體質監測。
以體育彩票公益金為主要投資渠道,建成了市級全民健身活動中心1個,縣(市)區級健身活動中心3個(德惠、榆樹、農安),體育健身公園(體育健身廣場、體育健身一條街)23個,社區健身路徑431條; 城區所有街道和社區體育設施配置率達100%;年均維護、維修健身器材8000余件;50%的鄉鎮、30%的行政村安裝了健身器材;公共體育場館、學校體育設施及經營性健身場所遍布城區,形成了8分鐘體育健身圈。
以“全民健身與亞冬會同行”、“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健康長春—體育伴隨你我他”等為主題,結合節假日時間節點,從年初到歲尾,組織開展學生、職工、農民、婦女、老年人、殘疾人等人群的特色活動300余項次,縣(市)區、開發區千余項次,直接參加健身活動百萬人次。形成了年年有大賽、月月有比賽、周周有活動、天天都健身的良好局面。我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占總人口48%。
競技體育實力不斷提高。我市開展24個競技體育項目,其中冬季項目7個,夏季項目17個。訓練單位91個,專兼職教練員286人,運動員4500余人。其中,市直屬訓練單位5個,教練員85人,運動員800余人;縣(市)區體校11個,教練員74人,運動員1100余人;職業俱樂部2個,教練員12人、運動員180人;重點項目基地學校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73個,教練員115人,運動員2400人。
五年來,我市培養、輸送的運動員共獲冬夏奧運會冠軍3個,世界錦標賽、世界杯賽冠軍46個,亞洲冠軍10個,全國冠軍223個;有2人4次破冬奧會紀錄,1人5次破世界紀錄,4人12次超亞洲紀錄,1人1次創全國紀錄。2006年第十五屆省運會獲金牌、獎牌、總分第一名;2007年長春亞泰足球俱樂部首獲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冠軍;2008年第十一屆全國冬運會獲代表團金牌榜第二名;2008年北京奧運會實現我市奧運金牌零的突破;2009年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獲金牌4枚;2009年長春大眾卓越女子足球俱樂部獲全國(U16)女足錦標賽冠軍;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實現我市冬奧會金牌零的突破;2010年第十六屆省運會,以絕對優勢名列全省第一,再次實現金牌、獎牌、總分、獎杯和體育道德風尚獎“五個第一”目標;2010年第十六屆廣州亞運會獲金牌2枚。2006年到2010年共向國家(青年、集訓)隊輸送119人次,向省、市優秀運動隊輸送88人,向省、市體育運動學校輸送540人。
我市5個訓練單位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1個訓練單位被命名為“國家單項奧林匹克高水平后備人才基地”;1個單位被國家教育部命名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8個訓練單位被省體育局命名為“省級體育后備人才基地”,6個訓練單位被命名為“省級重點項目班”。
體育賽事精彩紛呈。重點打造以世界杯短道速滑賽、世界杯自由式滑雪賽、國際瓦薩越野滑雪賽、中國乒乓球公開賽、全國自行車錦標賽、中超足球、CBA籃球為代表的品牌賽事。每年承辦國內外大型賽事10項次以上,群眾喜聞樂見的市級比賽200余項次,各級各類體育活動1000余項次,滿足了市民觀賞高水平體育賽事需求,帶動了我市體育產業、會展業、冰雪旅游、體育消費的快速增長,成為宣傳城市的靚麗名片。
深化競賽體制改革,加大賽風賽紀和反興奮劑力度,競賽組織工作與國際接軌,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最佳賽區4項次。競賽組織隊伍不斷壯大,具有較強業務素質的競賽管理人員300余人;國際級裁判員15人,國家級裁判員252人,一級裁判員457人,二級裁判員2175人,基本滿足我市承辦國內外綜合和單項體育賽事需要。我市舉辦競賽規模不斷加大、水平不斷提高、質量不斷提升,在全國省會城市舉辦大賽的項次和水平名列前茅。
體育產業開發初見成效。體育彩票銷售多年來一直占全省40%左右,領跑我省體育彩票銷售業。體育用品銷售企業近100家,體育消費居全省首位。體育健身服務業快速發展,截止目前,我市體育經營場所646個、體育經營項目27項、體育經營從業人員13000余人。體育競賽表演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日益明顯,我市通過賽事拉動,2006年至2010年全市各行業共創收2.194億元。體育冰雪旅游正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國內外大量游客,為我市旅游、交通、住宿、餐飲、購物等相關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