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市路橋區果蔬產業發展規劃
臺州市路橋區果蔬產業發展規劃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業區劃研究所
前 言
當前,我國人均GDP已達到和超過了10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這一階段是經濟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也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階段。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并指出“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
蔬菜和水果是路橋區種植業中最具活力的經濟作物,在當地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優勢,為全區現代都市型農業建設的重要抓手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全區果蔬產業發展迅猛,已形成一定的種植規模,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其種植總面積和總產值均已超過糧食產業,已成為本區第一大種植業。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果蔬產品出口呈現快速增長勢頭,成為少數具有競爭優勢的農業重要產業之一,本區的蔬菜、水果產品不斷銷往上海、杭州、溫州等國內市場,乃至國外,市場競爭優勢日趨明顯,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但是,本區果蔬業的貯藏保鮮和深加工等方面仍是薄弱環節,還沒有形成加工銷售龍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差。根據果蔬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特制定本規劃,作為《臺州市路橋區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規劃》的專題規劃之一。
本規劃以《浙江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臺州市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臺州市路橋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等為依據,并與《路橋區城市總體規劃》、《路橋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路橋區“十一五”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相銜接。規劃期限為2006~2010年,展望到2020年。
一、果蔬產業發展基礎分析
(一)資源基礎
1、自然資源基礎
(1)地理位置
路橋區地處浙江中部沿海,我國黃金海岸中段;境域東瀕東海,南接溫嶺,西鄰黃巖,北接椒江。全區現轄4鎮6個街道1個農場,土地面積274平方公里,大陸岸線長26公里,海岸線長46公里。全區總戶數13.47萬戶,總人口42.5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47萬人。在四小時公路交通圈內有杭州、寧波、溫州等大中城市。
(2)地形地貌
本區地勢西高東低傾向大海,西北邊界為低山、丘陵,中東部為廣闊的河網平原,屬溫黃平原的中心部位。境內地貌以平原、河網為主要特征,素有“水鄉澤國”之稱,低山、丘陵、灘涂、島嶼地貌兼有。全區陸地總面積274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227.3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3.0%,山丘面積46.6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7.0%。平原土地肥沃,排灌條件優越,是糧、菜高產區;西北部邊界是沿海低山丘陵區,地勢低緩,盛產亞熱帶水果。
(3)水系
本區內河川縱橫交錯,水量豐富,水位變化不大,下游部分河段受潮汐影響。大小河流100余條,統屬金清水系,該水系流域總面積1172.6平方公里(包括溫嶺、黃巖、椒江的部分地區),水源來自黃巖長潭水庫及溫黃交界的太湖山。主要河流有金清港、南宮河、山水涇、永寧河等。
(4)土壤
本區土壤主要有水稻土、紅壤、潮土和鹽鹽土等4個土類,11個亞類24個土屬,47個土種。其中水稻土類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區,約占土壤面積72.4%,適宜種植水稻、瓜果、菜等作物;紅壤類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區的桐嶼、螺洋、峰江和黃瑯等地,約占土壤面積18.6%,適宜種植枇杷、楊梅、柑桔等亞熱帶水果;潮土主要分布于低丘及沿海一帶,約占土壤面積1.4%;鹽土主要分布于東部沿海,約占土壤面積7.6%,適宜種植一些耐鹽堿的作物及沿海防護林。
(5)氣候
本區氣候具有明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征,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光照適宜。多年平均降水量1480-1530毫米,年平均氣溫16.9-17.3℃,年日照時數1769-1976小時,無霜期241-270天。溫和的氣候適合多種作物、果樹生長,利于多熟制農業的發展;光、熱、水三者配合良好,能滿足農作物對水熱的要求。但受季風環流影響,臺風、暴雨、洪澇、干旱、寒潮、冰雹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影響最嚴重的是臺風襲擊,生命財產損失嚴重,而且此類災害發生率高,平均每年3~4次,給工農業生產和商貿旅游業帶來不利影響。
(6)動植物資源
境內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部亞地帶。目前多為栽培植被或次生演替植被。天然植被群落類型主要有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灌木草叢;人工植被主要有用材林、經濟林和農田植被等。全區林地面積6.8萬畝,林木蓄積量7.89萬立方米。
2、經濟社會基礎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本區經濟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5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72.74億元,人均生產總值40823元;實現財政收入18.1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8.79億元,綜合經濟實力位居浙江省前列。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3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433元,分別比全省平均高42.57%和27.77%。
本區具有陸、海、空齊全的交通優勢,甬臺溫高速公路毗鄰城區,城區內有海門港、104國道、75省道、黃巖民航站等交通基礎設施,配套齊全,交通便捷,為農產品參與國內外市場“大流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本區城市化進程有序推進,中心鎮、中心村改造穩步進行,農村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顯著成效,為現代都市型農業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1993年開始本區進入了新一輪的農業結構調整階段,農產品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優勢、特色農產品發展很快,尤其是瓜菜、水果發展迅猛,已成為當地經濟中最活躍的成分。農業生產由突出總量的提高,逐步向商品化、專業化、規模化的現代都市型農業轉變,已逐步建立起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體系,農產品生產日趨多樣化、特色化。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目前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登記的有55家,注冊社員1615人。2005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27億元,各業產值比重為48.99:0.15:8.95:40.85:1.06。其中種植業中,果蔬業總產值達4.1億元,占種植業產值的68%。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