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市礦產資源規劃
加強對中原油田油氣開采可能造成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及井場周圍土壤污染的監督檢查,使勘探開發過程中產生的“三廢”不落地,達到治理指標。嚴格對礦山環境恢復、水土保持、土地復墾等方案完成情況的驗收,提高環境恢復水平。
針對采油區和管網等配套設施區產生的油污、工業污水對土地造成的污染與破壞,企業要及時進行治理,“十一五”期間采油區污染治理率達95%以上。已關閉的粘土磚場2010前100%進行復耕或治理。
探索新機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礦山生態環境保護投資機制。按照分類指導、區別對待的原則,對不同類型、不同地區的礦山企業實行不同的扶持政策。對目前正處于生產階段的礦山,本著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以自身投入為主,國家資金鼓勵性投入為輔,推廣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由地方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掌握并監督防治工作,對不能按預期要求進行環境治理的礦山,則沒收其保證金,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組織整治。鼓勵支持經濟發達、環境問題突出、環保意識較強的礦山企業進行礦山生態環境治理與恢復工作。
三、加強礦山環境保護政策、管理措施的實施
建立地質環境保護的執法體系,各礦山企業應設立專門環保部門或安排專職人員,負責對礦山環境的監督檢查。成立由市、縣政府牽頭,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環保部門和礦山企業共同組成的礦山環境治理委員會,專門負責對礦山環境綜合整治,從而保證各項環保法規、政策、方針的貫徹實施。編制重點礦山生態環境重建與恢復治理規劃,建立濮陽礦山生態環境信息系統,為礦山生態環境的宏觀管理提供依據。
第七章 規劃的實施和保證措施
為了保證礦產資源規劃的全面實施,必須實行嚴格的礦產資源保護和管理措施,運用法律、行政、經濟和科技等多種手段,切實加強規劃管理,保證《規劃》各項目標的實現。
一、建立和完善市礦產資源規劃體系
礦產資源規劃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經批準,即具有法律效力,涉及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等行政行為必須遵守。各市轄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建立相應的規劃編制、協調和監督實施機構,并按照分工確定各相關部門實施規劃的職責范圍。要保障《規劃》在礦產資源管理各個環節發揮應有的作用,必須完善礦產資源規劃制度,建立健全規劃管理體系。地質礦產勘查規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礦山環境保護規劃和重要礦種的專項規劃必須服從本《規劃》。
二、加強礦產資源規劃的實施及監督管理
加強礦產資源規劃實施的監督管理,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以礦產資源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以《規劃》為手段,以管理為核心,以礦產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為目的,加強對執行礦產資源規劃政策的支持和監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規劃》執行情況定期報告制度及通報制度,協調礦業發展與其他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及時發現和糾正各種違反《規劃》的行為。礦產資源規劃經批準后,應當公告,并廣泛宣傳,接受社會對規劃實施的監督。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及其管理,必須以礦產資源規劃及有關專項規劃為依據。對違反礦產資源法律法規和礦產資源規劃以及非法開采礦產資源或者破壞礦產資源的行為,要堅決查處;對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健全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投資體制
鼓勵和引導社會、企業、個人和外資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投資,加強我市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和進行優勢與潛在優勢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形成政府宏觀引導下多渠道投入的礦產資源風險勘查與開發的良性循環機制,支持優勢和特色礦業股份公司通過股票上市、發行礦業債券和項目融資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培育礦業資本市場。對于我市的優勢支柱性礦產和對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要積極做好調研、論證及投入產出的效益分析,爭取國家投資;對依法征收的資源補償費、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依規定返還的資金作為我市礦產勘查保護資金,用于我市急需和支柱性礦產的調查評價和勘查工作。
四、依靠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提高礦產資源管理和利用水平
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的研究及其開發與推廣應用,為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水平提供科技支撐。加強對提高礦產資源采收率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的研究,如高含水油井開采技術攻關等的研究。支持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示范工程和對新能源礦產等非傳統礦產資源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五、建設礦產資源規劃管理信息系統
在已初步建成的礦政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建設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平臺的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服務于《規劃》的實施。信息系統可與礦產資源勘查管理信息系統、礦產資源開采管理信息系統、礦產資源儲量管理信息系統、礦產資源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地質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和地質災害預警信息系統等相銜接,并可實現在不同業務權限范圍內進行資料的迭加與調用,適應規劃成果網絡管理系統的建設,達到能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全市勘查區與開發區設置、變化、礦產資源儲量增減和資源利用水平、礦山生態環境等動態變化情況,并能及時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和對有關內容進行充實更新,實現信息共享,為社會公眾服務,充分發揮規劃的宏觀調控作用,提高規劃管理水平。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