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撤離珠三角?
2014-02-07 15:11:08 責任編輯:QZ133 來源:華爾街日報
智能手機、微博以及風靡中國的社交媒體服務微信(海外版是WeChat)的爆炸式發展,讓工人們更容易知道哪些工廠可以提供更好的待遇,這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的底氣。
工廠表示,招聘女工越來越困難。計劃生育政策再加上許多地方偏愛男孩,導致中國人性別失衡,女工數量下降。不過年輕女性也越來越明顯地傾向于找服務行業的工作,而不是更辛苦的生產線工作。
人口結構和經濟趨勢引發了珠三角地區薪資上漲,也在迫使跨國企業提高產品價格,對供應商施加更大壓力,要求它們削減成本、或直接接受更低的利潤。
但鶴山KTC等制造商表示,比薪資上漲更嚴重的問題是,很難招聘到足夠多擁有合適技能的工人來維持持續生產。薪資上漲不過讓工廠增加了一些成本。
KTC在老撾開了一家工廠,但與晶苑集團的情況一樣,那里的工人們生產的服裝比鶴山工廠里生產的更簡單,因為老撾工人的技術不如中國工人。
香港內衣制造商黛麗斯公司(Top Form)面臨一個類似的問題。黛麗斯公司執行董事黃啟聰(Kevin Wong)表示,該公司在2011年關閉了深圳工廠,并在柬埔寨開了一家工廠。
黃啟聰表示,盡管東南亞國家的薪資水平是深圳的四分之一,但這并不是黛麗斯搬到那里的主要原因。
黃啟聰說道:“勞動力成本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要是招不到工人,管理費用就會要了你的命。”他解釋稱,在深圳,已經不可能找到足夠的工人了。
無論是哪種行業,珠三角地區面臨的挑戰正迫使所有制造商尋找削減成本的辦法,最極端的做法是撤離中國。但德布哈姆表示,跨國企業即將放棄中國的說法言過其實了,許多公司雖然再三威脅要撤離中國,但它們并沒有真的付諸行動。
德布哈姆說:“人們認為,中國的成本和勞動力問題將不可避免地迫使低附加值的生產撤離中國,但如今這些工廠仍留在這里。”
鑒于其龐大的制造業規模,珠三角地區可能在很長時間內依然會是“世界工廠”。但該地區的制造商以及購買其產品的消費者,未來將面臨價格上漲的前景。
利豐(Li & Fung)董事長馮國綸(William Fung)表示,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不斷上升意味著,為中國以及全世界服務了30年的模式已經永久性地改變了。利豐是一家全球大型采購公司,為從沃爾瑪(Walmart)到塔吉特(Target)的各大企業采購產品。
馮國綸表示:“中國為全球生活水準提供補貼的時代已基本結束——從1979年到2009年,中國為全世界提供了物廉價美的商品。未來人們將要支付在其他人看來或許更公允的價格。”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