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撤離珠三角?
2014-02-07 15:11:08 責任編輯:QZ133 來源:華爾街日報
1983年,Christina Zhang來到深圳的時候,那里還是一個偏僻的小漁村。鄧小平在深圳設立了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如今30年過去了,深圳已發展為一座繁華的大都市。
在物流公司PCH International工作的Christina Zhang表示:“當時這里大部分地方都是稻田。我在深南路上學會了騎車。當時那條路上沒有一輛汽車,但現在那已是條交通主干道。”
自鄧小平在1979年啟動經濟改革、創立深圳經濟特區以來,深圳從一個與香港毗鄰的3萬人口的小鎮,逐漸發展為如今的大都市,擁有1000萬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為全中國第一。
深圳、廣州、東莞、佛山以及其他區域城市構成了珠江三角洲的核心。人口總數達到5600萬人的珠江三角洲對世界經濟至為關鍵,因為從自行車、牛仔褲、性玩具到iPad,各種產品都在這里生產。
僅東莞一個城市制造的玩具,就占到圣誕節期間全球玩具總出貨量的30%。東莞市委副書記姚康表示,全球各地消費者穿的運動衫和跑鞋,也分別有20%和10%是在東莞生產的。正如東莞當地人所說:“東莞來一場堵車,全世界都會斷貨。”
廣東省不久前的一項估算,突顯出該地區經濟增長的非凡成就:2013年廣東省經濟同比增長了8.5%,GDP達到6.33萬億元人民幣(合1.05萬億美元)——這一數字介于韓國和印尼的GDP數字之間。
珠江三角洲之所以能夠如此長期地生產廉價商品,是因為數百萬農民工一直愿意去工廠里工作,制造他們幾乎買不起的產品。在深圳,當地政府已宣布從2月1日起將最低工資提高13%,至1808元人民幣。盡管深圳的最低工資水平是全中國最高的,但一名工人仍需要拿出兩個月的薪水,才能買得起一臺iPad Air。
但這種體系眼下正面臨壓力,從倫敦的購物者、到廣東的中國年輕人,各式人群都受到了影響:招工越來越難、薪資迅速上升、原材料和土地價格一天天上漲、人民幣不斷升值,珠三角地區對制造業的吸引力相對于其他地區的優勢不斷縮小。
珠三角地區顯然面臨勞動力成本上漲的挑戰——廣東的工資水平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這種局面不太可能發生改變,因為中國在其“十二五”(2011-2015年)規劃中提出了全國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3%的目標,這是中國政府努力刺激消費并降低經濟對投資依賴的舉措之一。
香港聯業制衣(TAL)行政總裁李國權(Roger Lee)表示,工人工資在過去5年里增長了一倍。聯業制衣在亞洲建有11個工廠,為數十家全球品牌生產服裝。2008年,該公司在東莞的服裝廠的生產成本是馬來西亞和泰國工廠的一半,但如今這種差距已經消失了。
晶苑集團(Crystal Group)表示,內生成本(包括薪資和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在過去5年里增長了10%-12%。結果是,該公司被迫將保羅衫和內衣等商品的生產轉移到其他地區。晶苑集團是亞洲最大的制衣公司之一,在東莞有1.1萬名工人。
晶苑集團行政總裁羅正亮(Dennis Wong)表示:“我們的策略是……在越南或柬埔寨等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區進行生產。這就是目前我們仍然能生存的原因。”
在晶苑集團等公司紛紛將生產轉移到東南亞之際,其他一些公司則轉移到了勞動力成本較低的中國內地。箱包制造商新秀麗(Samsonite)將65%的生產外包給中國公司,而近年來它的許多供應商已經搬到了位于長江三角洲的上海周邊省份。
新秀麗首席執行官蒂姆•帕克(Tim Parker)表示:“過去我們有大約80%或90%的合作伙伴是在華南地區,現在我們主要……從華東地區采購。”
盡管勞動力成本節節上漲,但對外國公司及其中國本地制造商來說,要想下決心離開珠三角地區并不容易。要在不引起其它成本增加的情況下,創建與珠三角相當的生態系統——從供應商簇群、到直通深圳和香港港口的公路和鐵路基礎設施——非常困難。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