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二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
加快培育生物產業,是貫徹落實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策部署,推進我省經濟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舉措。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辦發〔2009〕45號)精神和我省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和特點
2009年全省生物產業實現銷售產值1000億元左右,已初步形成以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為主體,生物環保、生物能源等領域推進發展的產業格局。主要特點是:
(一)產業規模全國領先,但增長速度相對趨緩。我省生物資源豐富,生物產業發展起步較早。其中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醫藥制造業2009年實現總產值657億元,位居全國第三,完成出口交貨值177億元,位居全國第一。但近年來,我省生物產業發展速度相對趨緩,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與先進省市的差距有拉大的趨勢。
(二)優勢領域比較集中,但高端產品占比不高。我省生物產業中,化學原料藥、維生素、天然藥物、保健產品、生物疫苗和檢測試劑、生物發酵農藥、獸用生物制品、生物飼料添加劑、農林良種、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等領域具有領先優勢,擁有一批拳頭產品。但藥物制劑等高附加值產品比重較低,基因藥物、生物工程育種等代表現代生物技術發展方向的高端產品明顯不足。
(三)硬件提升明顯,但創新軟實力不強。我省擁有省醫科院、省農科院等19所與生物產業發展相關的科研院所,建立了省級以上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9家、企業技術中心32家(其中國家級6家)、公共創新服務平臺16家,科研儀器、中試裝備等創新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通過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歐洲藥典適用性(COS)認證的企業數量全國領先。但受國際專利技術壁壘制約嚴重,關鍵共性技術開發不足,高端科研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缺乏,產業創新鏈不夠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學研合作不暢。
(四)骨干企業效益良好,但生產銷售規模較小。2009年我省進入全國醫藥百強的企業有16家,年產值超10億元的生物企業13家,擁有新和成、浙江醫藥、海正藥業、華東醫藥、華海藥業、仙琚制藥、升華拜克、錢江生化等上市企業22家,企業利稅位居全國前列。但企業市場拓展能力不足,品牌營銷優勢不突出,缺乏銷售規模超10億元的拳頭產品和產值超百億元的特大型企業。
(五)產業集聚特色鮮明,但發展后勁明顯偏弱。全省有生物專業園區12家,總面積51平方公里左右,2009年總產值達到250億元左右,已初步形成以杭州國家生物產業基地、臺州國家化學原料藥基地為主,湖州生物制藥、金華天然藥物、浙江省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生物產業集聚區塊。但核心區塊產業規模偏小,產業鏈發展不完整,示范帶動效應不強。
目前,全球生物產業已進入快速發展期,國際生物醫藥產業鏈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同時,國家已將生物產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搶占發展先機,我省要抓住機遇,立足自身優勢,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著力實現我省生物產業跨越式發展。
二、發展思路
(一)基本原則。
堅持轉型提升。以創新為動力,加快實現產品、技術由仿制到原創,價值鏈由低端到高端,布局由分散到集中,產業鏈由相對缺失到相對完整的發展轉型。
堅持重點突破。篩選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重點領域、重點區塊、重點企業、重點產品以及具有重大支撐引領作用的關鍵技術,對接國家重大專項,以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為核心,集中力量形成突破。
堅持融合發展。推廣運用現代生物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生物產業,加快向紡織、化工、造紙、制革等其他行業的滲透,推動產業技術的交叉融合、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排放,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強生物產業與資本市場的融合,形成“人才+資本”的有效發展模式。
堅持開放帶動。主動對接國際產業轉移,引進國內外知名生物企業和相關科研機構,支持我省生物企業采用戰略聯盟、收購兼并、引進發明專利等多種形式與國內外大企業和研發機構開展合作,加強對先進技術的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二)主要目標。到2015年,全省生物產業銷售產值超過3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占全省高技術產業比重30%以上;繼續保持生物產業發展位居全國前三的地位,并爭取縮小與前兩位的差距。
行業發展方面:到2015年,生物醫藥達到2100億元左右,生物農業達到600億元左右,生物制造達到300億元左右,努力保持和形成在生物原料藥與制劑、綠色生物農用制品、天然藥物、生物保健食品、生物疫苗與診斷試劑、生物基材料等領域的全國領先地位,力爭在生物醫學工程、創新藥物(包括創新制劑、創新中成藥、基因藥物)、海洋生物開發、生物服務等領域實現有效突破。
集聚發展方面:杭州國家生物產業基地銷售產值超1000億元,臺州國家化學原料藥基地銷售產值超500億元;建成紹興、金華、湖州等3—5個超100億元的省級特色生物產業基地。
企業培育方面:培育10億元銷售產值以上企業30家以上,50億元以上銷售產值企業5家左右,力爭填補百億以上規模企業空白。
自主創新方面:企業平均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35%以上。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