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5年造城史:城建欠賬與城市轉型并重
舉國矚目的新型城鎮化決策進入關鍵時刻。城鎮化由一系列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組合而成,牽一發而動全身。對其路徑選擇,關系到未來中國能否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目前來看,中央決策的天平已傾向于“人的城鎮化”,但現實中大拆大建、政府主導突擊造城的慣性思維和做法仍未破除。
政府投資強力驅動下,雖實現了城市的急劇擴大,城鎮化率大幅提高,但也造成嚴重副作用。典型癥候就是,不論產業聚集能力如何,人為造就許多新城新區,超過實際需要,淪為“空城”“鬼城”。2013年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表示,推進城鎮化,“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
在山西大同樣本中,政府短短五年內的大手筆投資,實現了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隨著執政強人離去和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這個將中國當下的城市發展模式—經營土地、負債發展運用到極致的城市,也暴露出求大求全、超前規劃與建設的弊病,以致債務纏身,殘局待解。
晚上8點,大同東城樓上的燈火由遠而近依次點亮,照出一座古城的輪廓。腳下的古城墻下寬18米,上寬14米,高14米,城墻上建有望樓12座、控軍臺2座、角樓2座,此外還有箭樓、月城、甕城各一座,綿延1800米,蔚為壯觀,使人遙想起當年大同作為明代“九邊重鎮”之首的雄風。
然而,這座城墻并非自然的遺存—在明代大將徐達修建大同城600余年后,一座面積3.28平方公里的古城以45億元的代價被復建。
與其他城市僅復建幾個歷史街區不同,大同古城將城墻、護城河、遼金建筑群、明朝代王府以及里坊格局全面復原,原古城范圍內的所有現代建筑都擬拆除或被削低,數十萬人口也因此搬遷。
重修古城的同時,大同在御河以東建起一座面積42平方公里的新城,內有政府大樓、高標準醫院、學校和諸多國際大師設計的大劇院、體育館、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等設施,以及知名地產公司開發的樓盤。
這一系列號稱“50年不落后、100年不后悔”的宏大工程始于五年前,按照前任市長耿彥波的計劃,大同將實現“一軸雙城”的城市格局—以御河為界,西邊是以3.28平方公里古城為核心的舊城,東邊是御東新城。
舊的復舊,新的更新,兩翼齊飛。耿彥波希望,大同能以城市建設為突破口,擺脫“一煤獨大”的困境,以文化旅游帶動城市轉型。
正當大同城建規劃實施過半的時候,耿彥波于今年2月調任太原,大同城建隨后陷入失速狀態,不少建設項目擱置,政府負債百億元、工程隊因欠款搶房自救等消息陸續傳出。
剝離古城和個性市長的特殊因素,回望大同五年造城史,其將中國當下的城市發展模式—經營土地、負債發展運用到了極致,成為中國式造城的縮影。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2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