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座城市提空港經濟區 有變相圈地之疑
空港經濟區青睞高新技術
“空港經濟區產業鏈很長。”貴州省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曉登教授表示,臨空產業主要有兩大塊,包括人的服務產業鏈和物的服務產業鏈,兩塊產業鏈都很長,比如物流方面,空港經濟區是一個集散地,可以發展分包、中轉、批發等業務,目前國內外大的機場都形成了豐滿的業態。
業內人士指出,空港經濟區招商選資的主要標準,是有利于發揮機場優勢的產業,一般選擇重量輕、體積小、價值高以及具有高新技術的產品,通過航空運輸的方式運達銷售地。
李曉津則認為,空港經濟區一可以發展會展、賓館等相關產業,二可以結合當地特色產業,像昆明的花卉產業,一些海濱城市的海鮮倉儲等。
“鄭州圍繞空港經濟區給富士康做配套,富士康主要做手機,手機的時效性很強,用飛機運輸很有優勢。”李曉津說,鄭州空港經濟區剛好抓住了產業梯度轉移的時機,是空港經濟區建設中一個很好的例子。
中小機場之辯
李曉津表示,不同地區、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機場所帶動作用是不同的。越是經濟發達地區,機場帶動系數越大,比如上海是全國最高,為1:14(即民航收入一元可以帶動14元的相關產業),北京約1:12,天津約為1:7.7,遼寧約為1:6,成都是1:5.5。“經濟越發達,對高品質的快速運輸,包括貨物和旅客的運輸需求就越強烈,機場的帶動作用就越明顯。”
因此有人擔心,目前國內一些中小機場,人流量本身就比較小,在此基礎上大建空港經濟區不是很合適。
“全國這么多機場、這么多地方建空港經濟區,一定要科學規劃。”李曉津提醒,要防止出現“一窩蜂”,變相圈地,實際發展房地產的局面。
“很多支線機場實際上都是借這個名義在圈地,這些機場一周才幾個航班,圈這么多地都是一種嫁接型,圈地后干別的,比如為機場的員工集資建房。”胡曉登說,目前國內一線大機場配套的經濟產業發展不足,不夠協調,而人流量小的機場反而借這個機會圈地囤地,另作他用。
根據民航總局數據,2012年全國年旅客吞吐量在1000萬人次以上機場的為21個,與上年持平,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機場旅客吞吐量的74.0%;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大城市機場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機場旅客吞吐量的30.7%,也就是說這些一二線城市的大機場的吞吐量占據了市場的大部分。
李曉津說,建立空港經濟區的關鍵是要有潛在需求。比如漠河,當年也是沒有航線,新建一個機場,開通后運輸量立即上來,因為漠河靠近最北,夏天很涼快,很吸引人。但是也有機場沒有潛在需求,建成后就浪費了。因此空港經濟區發展的產業也要有潛在需求,能跟機場運輸結合起來。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