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定稿 2600億打造世界最長海底隧道
全隧道方案風險低
作為中國工程院的重大咨詢項目,直到2012年,王夢恕才正式參與到跨海通道項目中。
這是因為魯中大學有個老師是王夢恕的研究生,他向王夢恕提到過有關跨海通道的事情,這引起王夢恕的極大的興趣,他讓自己的學生回到學校安排考察路線,計劃實地去了解情況。2012年5月,帶著國家撥付的360萬元,王夢恕牽頭與其他8名院士共同前往大連至煙臺進行了實地調研。“我們從大連下海,乘坐輪渡到了煙臺的蓬萊市,這個線路的海底有可能筑建未來的海底隧道。”
但早在2008年,王便知道了這個計劃的存在。當年,原鐵道部組織了一個鐵路規劃會,計劃修建一條全長5700公里的鐵路,起點是黑龍江同山市,終點是海南省三亞市,其間需要經過渤海灣以及瓊州海峽。這條鐵路線后來被寫進了全國鐵路總規劃,被稱為鐵路“一縱”。
就在那次會議上,王夢恕知道了原鐵道部有意要在大連到煙臺之間修一條鐵路,會上討論的方案是“北隧南橋”,所謂“北隧南橋”就是指大連入海的時候修建隧道,而到煙臺后,隧道要從海底提升出來并修成橋。
彼時,這個項目一提出,就引起了與會專家們的強烈興趣,但專家們覺得“先隧后橋”的難度會比較大,以目前的技術尚不能很好地達到工程所要求的一些標準,所以這個項目就被擱置了,“我當時就覺得先隧后橋的方案不行,那么深的地方,要高出路面那么高,肯定有風險。”王夢恕說,他就想總有一種方案是可以適合這個項目的。”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王夢恕都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用什么樣的方法才會更好呢?將這些理論搬進了實驗室,經過多次試驗后,他認為自己的理論在實際中完全可行,“現在不管誰修這個海底通道,我們都可以提供技術上的支持。”
在實地考察和各種會議的研究討論后,跨海通道正式否決了南隧北橋的方案,定為深埋的全隧道方案,“深埋最大的好處就是抗風險。”
跨海通道將采用復合襯砌結構的形式。他解釋,所謂復合襯砌,就是將一層厚道分成同等的兩層,中間加一個防水隔離層,以此來增加柔軟性,“這個結構抗裂性很好,之前的結構剛度太硬,很容易開裂。”
在即將上報的方案中,跨海通道先從大連旅順附近定一個入地點,蓬萊有一個登陸點,然后就到達了煙臺。整條隧道全長123公里,火車設計時速為250公里,運行速度能達到220公里/小時。
跨海通道的火車都是平板車,當汽車要通過渤海灣隧道時,人可以不下汽車,直接把車開上平板火車,進行固定后,由火車統一拉過隧道,到達后,火車的固定自動解開后,司機就可以直接開車出通道。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