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未來3年投資千億打造臨港“智造城”
東京與橫濱的關系,或許可以看做未來上海市中心區與臨港新城發展的模板:兩個地區緊密關聯,但在產業結構上又互相錯位。
上海陸域去往東南方向的盡頭,有一塊內鄰杭州灣、外眺東海的所在,這就是臨港。曾經,這里是沉寂的荒灘海涂,“潮來一片汪洋,潮退一片蘆葦”是它的寫照;現在,滴水湖如魚目般嵌于其間,雄踞東海之濱的臨港正力爭成為上海制造的新名片。讓我們走進臨港,探訪在優惠政策背景下,臨港面對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加快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
臨港地區由主城區、重裝備產業區、物流園區、主產業區、綜合區5個功能區域組成,依托洋山國際深水港、浦東國際航空港的區位優勢,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功能區。根據上海市政府規劃,到2020年,臨港地區要基本建成高端制造要素高度集聚、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高效聯動的“智造城”,基本建成宜業宜居、產城融合的濱海新城。
臨港管委會綜合計劃辦主任湯文侃表示,東京與橫濱的關系,或許可以看做未來上海市中心區與臨港新城發展的模板:兩個地區緊密關聯,但在產業結構上又互相錯位。在上海市對臨港地區中長期規劃中明確,保留將來臨港進一步體制調整的空間。
上海市在臨港地區“建立特別機制和實現特殊政策”(“雙特”政策)的三十條細則于今年2月底公布,三年10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計劃也已初步排定,臨港正致力于成為研發創新能力強、高端制造業集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引領區。
政策高地 成本洼地
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肖林認為,臨港地區的開發在上海市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從長遠看,是上海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戰略空間。去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發布《關于在臨港地區建立特別機制和實行特殊政策的意見》。“雙特”政策的出臺,為臨港加快集聚高端制造業、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強化產城融合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
臨港到底“特”在哪里?湯文侃坦言,若在全國范圍內比較政策的優惠性,臨港的雙特政策或許比不過一些地、縣一級的開發區,但是處在上海這么一個寸土寸金的國際化大都市,臨港雙特政策在包括產業發展扶持、土地政策、體制機制、人才獎勵等方面的巨大傾斜力度,可謂獨此一家。
為細化臨港雙特政策,臨港管委會今年又制定了三十條實施細則,簡稱“臨港三十條”。有評論認為,臨港三十條初看樸實無華,實際上條條是干貨。比如第一條關于建立每年10億元的產業專項發展資金,這是由臨港管委會安排的5億元和上海市級財政補貼的5億元組成。
可別小看上海市級補貼的5億元。要知道,上海市級每年的產業專項發展基金是50億元,而上海去年的工業產值在3.3萬億左右。臨港地區以600億工業產值、占上海市2%的體量,享受了高達10%的產業補貼額度。
對于企業家來說,臨港吸引他們的另一大優勢在于土地成本。發展產業,土地是繞不開的問題。臨港由灘涂造成,土地成本比上海其他地方低很多,又少去動遷費用和農田占補費等各項費用,較低的土地成本,使臨港打造“產業高地、成本洼地”成為可能。
財稅政策上,臨港也享受“特別待遇”。據臨港管委會組織人事辦公室副主任虞堯介紹,在臨港315平方公里產生的地方財政稅收,除上繳國家和上海市的之外,區級財稅全留給臨港。同時,從2013年開始,上海市把市得稅收的部分以2011年為基數,超出該基數,再返還一半給臨港,使臨港真正有了財權。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