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十二五”投資超4百億填海達60萬畝 背后隱憂難消
浙江省圍填海規模到2020年達5.06萬公頃
向海洋要土地,是各大省市近年來城市建設掀起的新浪潮。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10月16日,國務院統一公布沿海地區七省一市(河北、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西、天津)的《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下稱區劃)批復,七省一市共獲得建設用圍填海指標面積超過21萬公頃。
其中,浙江省獲得的圍填海規模指標面積最大,到2020年控制在5.06萬公頃以內。這一填海指標堪稱“史無前例”,在為沿海省市提供大量新增土地的同時,也無疑將伴隨環境生態的隱憂。
浙江分得最大蛋糕
俯瞰地球,幾十年來,中國的海岸線驚蟄、復蘇,處于劇烈活動期,近年尤甚。外移是其唯一的主題。而新一輪的海岸線外移運動,也啟幕在即。
根據今年4月國務院批準的區劃,沿海省市海洋功能區劃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原則”,合理配置海域資源。
在這一原則之下,批復對上述8個省市在填海規模、海水養殖功能區面積、海洋保護區面積、保留區面積、整治修復海岸線長度等方面分別給予了明確的量化指標。
在8省市中,浙江獲得的建設用圍填海規模指標面積最大,到2020年控制在5.06萬公頃以內,占全部份額的近1/4。而天津獲得的填海指標最少,僅為0.92萬公頃。8省市的填海指標面積總共超過21萬公頃。
“這次給浙江圍填海的規模指標,可以說是史無前例。”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表示。之所以浙江分得最大規模,周德文認為,“這是因為浙江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浙江想發展沿海產業帶,需要大量的土地支撐,圍墾造地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浙江這兩年的經濟增速已滑至全國倒數第三,在這種情況下,浙江要加大力度去發展,發展得有要素支撐。拿到最大圍填海指標,是中央對浙江作了一定傾斜。此外,舟山已經劃為國家級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這是浙江未來經濟發展的很重要的原動力,肯定會有配套的圍墾指標。”
在華東師范大學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長樂看來,浙江圍填海的條件并不算上佳,灘涂面積相對較小,高灘也不是很多,圍海成本較高。“江蘇灘涂更多一些,從連云港到南通一線,海岸基本都是淤漲型的高灘,圍墾條件更佳。浙江杭州灣南岸也有淤漲型海灘,利于圍墾。而到了溫臺地區,大陸山脈延伸至海岸邊,基巖較為堅硬,這種地方建港較為有利,圍墾就差一點。”
圍墾條件雖乏優勢,卻幸運斬獲最大圍填海指標面積,徐長樂認為,“浙江是國家發展海洋經濟的三個試點省之一,海洋經濟是未來浙江的主要產業發展方向,是重中之重。浙江的產業戰略決定了圍涂造地的指標要更大一些,有其特殊性。”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夏青表示:“浙江的準備工作做得充分一點,這一次批復的面積就大一些。別的省份準備好以后,也可能提出新的圍墾要求,像山東就提出要在海上再造一個山東,工作肯定也在做。”
如許碩大的蛋糕,能否填滿浙江的“胃口”?據前瞻網了解,浙江省“十二五”期間規劃圍填海60萬畝,約4萬公頃。而“十一五”期間原本規劃圍墾40萬畝,實際完成63.1萬畝,照此增速,“十二五”期間實際圍墾數量很可能超過60萬畝。
事實上,浙江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曾表示,未來五年,浙江將以環杭州灣及溫臺沿海兩大產業帶及九大集聚區為戰略布局重點,實施灘涂圍墾建設總規模100萬畝以上。
根據浙江省“十二五”水利規劃,“十二五”期間灘涂圍墾工程投資規劃達到406.6億元,相比“十一五”期間的投資規模(202億元)增速超過100%,復合增長率達到15%。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