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如何應對后奧運時代?
水立方
倫敦奧運會已經拉開帷幕,北京奧運會的場景依然浮現在人們的腦海。4年前的8月24日,奧林匹克圣火在北京夜空熄滅。隨著那場“無與倫比”的奧運會漸行漸遠,4年后的北京,早已步入了后奧運時代。
“像我這樣的普通百姓,能感覺奧運之后北京的環境一直保持得很不錯。”土生土長的北京出租車司機王海這樣說。
在北京奧運會期間,王海的外地親戚曾經被雇傭在街道上“撿煙屁和紙屑”。奧運會結束以后,他的親戚仍然還在做這份工作。“本來以為結束以后,這部分人就撤了,現在這樣挺好的,不但讓環境更干凈了,還解決了一些就業問題。”他說。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申辦和籌辦北京奧運會,大大改善了北京的環境質量,這樣的情況也延續到了后奧運時代。
數據顯示,申奧成功之后,北京的藍天數從1998年的全年100天,提高到了2008年的全年274天。而奧運會后,北京持續把城市環境治理作為一項重要工作,2009年全年藍天數達到284天,2010年和2011年的藍天數均達到286天,占到全年天數的78.4%。
除了被改善的環境,一些奧運場館如“鳥巢”“水立方”也為北京的旅游增加了亮點。7月25日上午,“水立方”門前許多游客正排隊進入。Kevin一家來自倫敦,他說:“現在很多人都去倫敦看奧運會了,我們正好來北京看看曾經的奧運場館,之前只是在電視上面看到過,能來到現場還是感到很興奮。”
陪伴Kevin一家的導游介紹,雖然北京奧運之前每年也有很多人到北京旅游參觀,但是不得不承認奧運會讓北京在世界的知名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鳥巢’‘水立方’這樣的景點一定是在線上的,雖然游客不一定是為了這兩個地方才來的,但是這一定是一個吸引游客的點。”
場館后遺癥
對于任何一個奧運會主辦城市來說,如何令花巨資建設的奧運場館可持續發展成為最大的難題。場館利用率不高,后期運營不到位等構成了奧運場館的后遺癥。
曾被媒體譽為“賽后運營的典范”的“水立方”,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要場館之一,是比較成功地被利用起來的典范。北京國家游泳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介紹,“水立方”在賽后的長期運營中采取了市場化的運營模式,圍繞“大型室內多功能水上中心”的定位,將職業體育、群眾體育、水上娛樂休閑兼容并蓄,豐富場館功能。
進入“水立方”,是“水立方探秘館”“水立方特許商品專賣店”“嬉水中心”以及藝術展覽和小吃店等。在曾經舉辦奧運會游泳和跳水比賽的現場,三分之二的水面被覆蓋,現場的人員介紹,“我們這里一直在承接國際賽事,比如國際性的游泳、跳水等賽事。沒有比賽的時候,時不時地會有一些表演,不需要那么多水面。”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2008年9月“水立方”便向社會公眾開放,除了保留場館舉辦國際體育賽事的能力,還建設了嬉水樂園,開放了熱身池游泳業務,開設游泳培訓班。另外網球場、體育教室等功能區域也向社會公眾開放。
工作人員介紹, 2008年奧運會后的賽后運營中,“水立方”通過挖掘游泳項目資源、推動大型活動的舉辦、完成旅游配套設施的招商、拓展特許商品及廣告開發等多種經營,“2011年,‘水立方’實現非旅游收入占總收入比重的68%”。
北京奧運會共有37個比賽場館,其中北京地區有31個,包括12個新建場館、11個改擴建場館和8個臨建場館,京外比賽場館為6個。
然而,能夠或者已經被利用的場館除了“鳥巢”“水立方”“五棵松體育館”等投資比較大的場館外,其他場館有的只是偶爾承接一些比賽,更有甚者已經被閑置。位于朝陽公園的沙灘排球場、老山小輪車賽場、皮劃艇比賽場館等已經人去樓空。
當然,截至目前還沒能有一屆奧運會的主辦國能夠在賽后百分之百地利用奧運場館,畢竟奧運低谷效應是每屆主辦國都會遇到的問題。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