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大省山西如何開啟循環經濟之路?
在高呼著“可持續發展”的口號中,中國工業經濟步入21世紀,“循環經濟”作為最耀眼的名詞出現在煤炭行業,繼而成為煤企重組轉型后發展的“不二法門”。10年來,中國煤炭大省山西的“循環經濟”效果如何?在這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瓶頸?他們又是采取哪些措施實現綠色發展的?也許,在同煤集團和中煤集團山西金海洋能源有限公司兩家企業身上可找到答案。
同煤:一條路串起三條產業鏈
“我們不是最大的,但是最早的,塔山工業園區的‘循環經濟模式’是中國煤炭工業的發展方向”,大同煤礦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同煤集團”)黨委副書記劉敬說。
“循環經濟”一詞于6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
相關專家對煤炭業“循環經濟”則提出“5R”原則,建立新的循環經濟理念(Rethink),減少循環經濟的要素投入 (Reduce),建立煤炭產業共生搭配,完成資源再利用 (Reuse),建立以煤炭企業、工業園區和煤炭城市為主的立體煤炭產業循環體系 (Recycle),建立煤炭產業的生態再修復體系(Repair)。
而同煤集團則是通過“塔山循環經濟園區”,首先把煤炭工業循環經濟落到了實處。
據前瞻網了解,塔山循環經濟園區是同煤集團在全煤系統建成的首個循環經濟園區,也是煤炭行業首個產業鏈條最為完整的循環經濟園區。園區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了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幾代礦工“黑色煤炭、綠色開采”的夢想變為現實,為中國煤炭工業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其實,早在2000年8月,改制新組建的同煤集團就明確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構想。當時,同煤集團的多數礦井煤炭資源已瀕臨枯竭,必須建設新礦井接替衰老礦井。而大同市西南20多公里處的塔山地區,又蘊藏著50多億噸的優質煤炭資源,同煤集團決定在此建設現代化的塔山循環經濟園區,以全新思路開發。
塔山循環經濟園區的發展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資源開發與節約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排放、清潔生產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建設以“綠色開采”為核心的橫向耦合、縱向閉合特征突出的循環經濟產業群。
前瞻網了解到,2003年,塔山循環經濟園區開工建設。2006年7月19日塔山煤礦首次試產告捷。同時,與之配套的選煤廠、資源綜合利用電廠、鐵路專用線等項目先后投入運營。2008年10月15日,同煤大唐塔山2×600兆瓦坑口電廠建成發電;2008年12月18日,世界上最大的單井口井工礦井,年產1500萬噸煤炭的同煤大唐塔山煤礦及年入洗煤炭1500萬噸的選煤廠項目,通過了國家發改委的竣工驗收;2009年7月31日,年產5萬噸高嶺土和年產1.2億塊燒結磚兩個項目相繼竣工投產,實現了產業鏈的完整閉合。
原煤開采出來全部進入選煤廠洗選后,洗精煤直接裝車外銷,而洗選過程中產生的中煤、煤泥以及排放的部分煤矸石輸送到資源綜合利用電廠和坑口電廠發電,發電產生的熱能經過熱電聯控系統取代燃煤鍋爐對居民供暖。同時,將煤矸石中的伴生物高嶺巖輸送到高嶺巖加工廠進行深加工,將煤矸石和電廠排出的粉煤灰作為水泥廠的原料,水泥廠排出的廢渣進入砌體材料廠用于生產新型砌體材料,將井下排水和選煤廠污水進行加藥處理后,重新返回到廠區循環利用。園區內的“二礦十廠一條路”13個項目,共同組成了“煤-電”、“煤-建材”和“煤-化工”完整的產業鏈,做到了多業并舉,實現煤炭資源利用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從而更加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基本原則,塔山循環經濟園區充分利用煤炭及其伴生資源和各種生產廢棄物進行深加工,將傳統的從資源到產品再到廢棄物的單項直線式經濟發展模式,變為由資源到產品到廢棄物,再到再生資源的反饋式經濟發展模式。
塔山循環經濟園區的建設,從根本上扭轉了煤炭行業有史以來大量消耗、大量廢棄、大量污染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為資源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探索出一條成功之路。
另據前瞻網了解,同煤集團還將以塔山循環經濟園區為典范,建設“東馬潘”(東周窯-馬道頭-潘家窯)、軒崗、朔南、白家溝5個產值超百億的循環經濟園區,塔山循環經濟園區只是個開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