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投無路”的蒙西火電廠:富余電能“愁嫁”
發電機組平均利用率過低,上網電量上不去,發電廠連年大幅虧損……這是當前內蒙古西部眾多發電廠所面臨的系列問題。
作為內蒙古電力集團總經理,張福生一直在籌建內蒙古電力的外送通道。還有一年,他就要退休了。他說,25年來,作為國家能源輸出基地,內蒙古沒有一條新增電力外送通道,而他在任職期間可能也看不到了。
在全國,只有內蒙古有兩大分別獨立的電網。內蒙古電力集團運營的蒙西電網是中國唯一獨立的省級電網,建設運營范圍包括呼和浩特、鄂爾多斯等8個盟市;而"占據"其他4個盟市的國家電網(下稱"國網")是中國最大的區域電網,其跨越中國20多個省份,并擁有跨網通道投資建設的權利。
蒙西大量"窩電"
據前瞻網了解,2011年,內蒙古的發電總裝機為6500萬千瓦,居全國第三位。而一位發電廠負責人透露,這其中,每年閑置的裝機容量就超過了2000萬千瓦。而從發電能力來看,蒙西每年至少還可以多發出1000億度電。
沒有跨網投資權限的蒙西電網只能被動等待國網的外送規劃。但規劃了8年,電力外送通道無一條落成。其帶來的連鎖反應就是,"窩電"日益嚴重,電廠虧損,地方產業發展受限,內蒙古陷入了一個以煤電為核心的產業惡性循環。
電廠:蒙西辦的是賠本機,國網辦的是印鈔機
距離呼和浩特市110公里處,有一個表面荒蕪貧瘠,卻蘊含大量煤礦資源的小鎮——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薛家灣鎮。
一位當地人表示,這樣一個小鎮,2008年開始就為鄂爾多斯貢獻超過200多億元的GDP.
鎮區周邊都是起伏的山地,每隔幾公里就能看到一個有著粗大煙囪的發電廠或是煤礦加工類的廠房。跟其他火電廠一樣,內蒙古國電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的準大發電廠猶如一個孤立的王國躺在富含煤礦的荒山間,龐大的機械設備、高聳密布的變壓器以及寬敞的辦公區都讓這里顯得靜悄悄的。
準大發電廠有兩臺30千瓦的火電機組,從5月30日這天開始,這兩臺機組開始全部運轉起來。而在冬春供暖季(每年10月到次年5月),為了保證城市供暖,上網負荷都給了城市周邊的熱電廠,準大必須有一臺機組休眠半年。
"上網負荷太小。"廠長李保明感嘆,這家投資達28.5億元的火電廠是按照5500小時機組利用率規劃的,也就是說,當每臺機組的一年平均利用率達到5500小時,電廠就可以達到盈虧平衡。
然而,"自2007年投產以來,就沒有見到利潤。"李保明坦言,2007年,蒙西已經出現"窩電",上網負荷始終上不去。前年每臺機組的發電時間只有4300小時,有一年只有3800小時。去年情況稍好,發電4750個小時,但電廠還是虧損了8369萬元。而隨著原煤價格的上漲,今年一季度,電廠的虧損就達到4689萬元。
據李保明介紹,2006年,4300大卡原煤每噸需要120元人民幣,如今這一價格已經漲到280元。另外,為了鼓勵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內蒙古地方政府優先為風電上網,進一步降低了火電上網負荷,火電廠虧損進一步加劇。
2003年前后,雖然國家嚴格限制發電企業的審批,不再核準新的火電廠,但由于剛剛經歷了缺電時期,再加上對產業的樂觀預估,內蒙古還是上馬了5家歸屬于地方的國有火電廠,準大發電廠就是其中一個。"已經建設起來,如果不投產,每年要虧損上百億,誰來承擔這個損失?"
據李保明介紹,內蒙古西部的傳統火電廠大都是七八年前建成的,絕大多數都處于虧損。
與他們的情況正好相反,距離這里只有百余公里,是大唐托克托發電公司、華能北方上都發電廠、京能岱海發電廠、華能伊敏發電廠、內蒙古正藍電廠這5家直供電廠,它們屬于國網在蒙西的自備電廠,通過獨立通道直接向華北和東北電網輸電。它們因為有個"好婆家"而賺得盆滿缽滿。
"如果我們的上網電量上去了,我們能虧嗎?我們在這里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年年虧損,他們卻用著內蒙古的煤、賣著華北電網的電價,發出來全是利潤,就像是開了印鈔機似的。"對于同區域的不平等待遇,一個電廠老板有些義憤填膺。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