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成快遞業競爭戰場 國外快遞進軍或打破保護格局
當前我國快遞行業正值“春秋戰國”之際,各路諸侯逐鹿中原,縱橫混戰,而海外來的快遞巨頭們也不甘寂寞,欲分一杯羹。深圳則將成為本土快遞、“洋快遞”的競爭重鎮。據前瞻網記者了解,近日,美國快遞巨頭聯邦快遞(FedEx)以及美國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UPS)在中國經營多年之后,即將獲準合法進入國內快遞業務領域。有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快遞企業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均需打破“雞蛋殼”保護意識,加快適應行業變局。
深圳將成競爭“主戰場”
近日在國家郵政局網站上,為期一周的聯邦快遞(中國)有限公司和優比速包裹運送(廣東)有限公司(UPS)申請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審核情況的公示正式結束。在公示結束后,聯邦快遞和UPS將正式獲頒牌照,取得在中國經營國內快遞業務的“通行證”。這是2009年《中國郵政法》實施以來,外資快遞企業第一次面臨的“政策解凍”。
前瞻網獲悉,聯邦快遞和UPS的中國公司將分別以北京順義區和廣州白云區為基地,經營除信件外的國內快遞業務。聯邦快遞申請在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天津、大連、鄭州、成都開展國內快遞業務,而UPS則只是在上海、深圳、廣州、天津和西安五地經營國內快遞業務。
“深圳快遞業市場規模和自由度均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因此兩大國際快遞巨頭不約而同選擇這里作為突破口。”深圳市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協會秘書長鄭艷玲分析,深圳快遞市場不僅有國企EMS,民企順豐速運、“四通一達”等巨頭企業,更有數以百計的中小規模以下民營快遞。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總部位于深圳的順豐,目前已成長為占據國內快遞第二大業務量的巨子。
即將正式進入國內快遞的聯邦快遞和UPS對深圳市場并不陌生。兩年前,UPS將其在菲律賓克拉克的亞太轉運中心遷至深圳,其占地面積增加了5倍,每小時處理貨量更是克拉克轉運中心的7倍,從而實現了UPS在中國“上海、深圳雙中心”運作的布局。
因此業內人士認為,聯邦快遞及UPS獲得國內快遞通行證,將對本土快遞企業形成正面沖擊,尤其是在深圳市場。
本土快遞存“雞蛋殼”意識
業內專家徐勇表示,早在中國加入WTO之前,四大國際快遞巨頭聯邦快遞、UPS、DHL、TNT就開始以收購在華合作伙伴的方式介入國內快遞業務。不過受到經營許可的限制,洋快遞經營國內快遞業務一直“名不正言不順”,業務量所占比例較小。此次一旦牌照到手,無疑將加快其分食國內快遞蛋糕的步伐,也使得本土快遞企業和國際快遞巨頭的競爭更加激烈。
面臨“狼”真的來了,國內快遞企業如何應對?
“我們的投遞范圍仍然受到行政規定的限制,不少地方不讓進去。”順豐快遞員小羅表示,他列舉的“禁入”區域,包括深圳市民中心、市各職能局辦公區域、區政府機關,甚至會展中心和各大運動場館,“但隸屬郵政的EMS能夠進入這些區域直接投遞,人家是國企嘛。”
在接受國家郵政部門管理的快遞業領域,不僅國企享受著或明或暗的“雞蛋殼”保護,甚至原本應在市場中暢游的民企也沾染著“行政保護”的慣性思維。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近期京東、凡客等電商企業剛剛向國家郵政局申請經營國內快遞業務許可,就馬上有快遞企業人士呼吁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制止或協調電商、快遞雙方的跨界行為。
這讓人對本土企業不能不捏一把汗。據前瞻網了解,國內快遞企業目前雖然占據絕對優勢,但市場份額并不匹配。2011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目前國有、民營、外資快遞企業業務量市場份額分別為29.4%、67.6%和3%,業務收入市場份額卻分別為35.8 %、49.4 %和14.8%。即便正在沖刺上市的EMS,其2011年營業利潤率也僅為4.71%。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