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遭60年一遇旱災 稻田90%絕收損失2.5億
2013-08-20 10:32:24 責任編輯:QZ080 來源:網易
當地官員:直接經濟損失2.5億元
6月上旬以來,臘爾山片區已經超過60天無降雨了。
8月初的時候,鳳凰縣政府曾對旱情嚴重的地區進行了人工增雨,受氣象條件制約,降雨多的鄉有30多毫米,少的鄉只有0.5毫米,效果并不理想。
溪河斷流,井水干涸,水庫管道沒有延引過來。一些村寨的人們不再祈雨,除每天等候當地政府送飲用水過來外,他們只能選擇眼睜睜地看著禾苗枯萎,大地開裂。
地處云貴高原武陵山脈延伸地帶的臘爾山片區,位于鳳凰縣西北部,屬高寒山區,素有鳳凰的“西伯利亞”之稱,海拔在800米以上,轄臘爾山、禾庫、兩林、柳薄、米良等5個鄉(鎮)65個村6.5萬人,其中苗族占98%。
鳳凰縣主管農業的副縣長龍金明介紹,目前,該縣154處人飲工程已有109處斷流,造成10萬人、3.5萬頭牲畜飲水困難,部分村寨無水源可用,村民不得不步行10多里尋找水源,特別是柳薄鄉11個村中有9村井水已全部干涸。
當地農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直接經濟損失2.5億元左右。”龍金明說,今年鳳凰縣稻田插栽面積25萬畝,目前全縣稻田受災達20.6萬畝,絕收5.4萬畝;旱地作物播種面積28萬畝,受災22.4萬畝,絕收4.65萬畝。“特別是臘爾山片區等水源基礎較差的鄉鎮,稻田脫水面積達98%,其中開裂、絕收面積達90%。”
臘爾山片區是湘西乃至湖南貧困范圍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少數民族地區之一,而旱災使得臘爾山人民的生活更加窘迫。
易洪海是湖南省財政廳到鳳凰縣掛職鍛煉的干部,他的主要工作是對口臘爾山片區的扶貧與開發。
“臘爾山片區是湖南扶貧開發的‘主戰場’,當地土地貧瘠,以傳統農業為主,農民除離鄉務工外,基本沒有其他經濟來源,不僅僅是飲水難的問題,還有住房難、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就業難、致富難,‘難上加難’。”易洪海說。
副省長:10天拿出解決方案
8月7日上午11時,柳薄鄉追屯村,一位中年漢子坐在樹下,無可奈何地看著烈日下的稻田。
在仔細詢問了該苗胞耕種、飲水、儲糧、收入及秋冬生產計劃等問題后,正在臘爾山片區指導抗旱救災的張碩輔動情地問身邊官員:“十幾年前,我當(水利廳)處長的時候來調研,那時候是水的問題,現在我都當副省長了,水的問題怎么還是這種情況?水這個事到底能不能解決?這些高寒山村到底適不適合人類居住?”
湘西州的官員也有他們的難處。據他們解釋:臘爾山片區是高寒山區,水源嚴重不足,灌區偏遠,處于“有肚子,無腸子”的現狀;鳳凰的喀斯特地貌難以聚集地表徑流,出漏點低,有的地方挖進去150多米仍取不出地下水;受氣象條件制約,人工增雨并不顯著;人畜飲水能夠送達,但生產灌溉用水難以保障,也有成本的考慮原因——花費千多元收回千多斤谷,不劃算;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工程大多年久失修,灌渠設施不配套;山區人民安土重遷,資源本就貧乏,千軍萬馬一時也移不動;近些年把路、電拉通后,危房的問題接踵而至,“基礎太差,只能一樣樣來。”
“連水都沒的喝,(即使)住個洋房有什么用!”在聽到湘西官員反復稱亟須危房改造時,張碩輔打斷對方的話說,水是基礎支撐,是生態文明的保障,事關三農與全局,“不要再等,不要與國家大型灌區、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項目‘打捆’,否則,你們這一屆‘到點’了,下一屆還是要搞這個事,要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
在與隨同調研的湖南省有關部門商量后,張碩輔對當地官員說,你們拿出一個臘爾山片區飲水、用水的規劃來,作為一個扶貧解困的籌資方案,要算好賬,不要一下子弄出個幾十億來,不要為上項目而上項目,要科學規劃,合理配置資源,“就給你們10天時間,怎么樣?”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