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首都生態持續惡化 綠色體系何日能建成?
保生態發展受限 求生存生態惡化
環首都地區一些縣市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保障生態環境,往往在經濟發展方面作出犧牲,不僅地方財力上不去,當地群眾的生活也比較貧窮。還有一些地區則難以遏制發展沖動,不惜破壞環境來求得發展,生態環境有惡化趨勢。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河北赤城縣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但仍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赤城縣有關負責人表示,赤城礦產資源豐富,且礦產資源是全縣的經濟支柱,但為了保護生態,縣政府忍痛割愛,近年來砍掉了70多個可能造成水資源污染的經濟合作項目,還取締了50多個可能造成污染的企業,致使縣財政每年減收5000萬元,但有效保證了輸入白河堡水庫和密云水庫的水質。畜牧業本來是縣里的主導產業,但為了減少植被破壞,從2002年12月起實施了全面禁牧措施,使全縣養羊總量由56萬只銳減到9萬只,農民增收也受到限制。
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副主任羅斌介紹,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地區,農民減收因素多,增收途徑少,大都是靠天吃飯,農民一般比較窮,許多人還住著土坯房。比如豐寧縣是北京的上游水源地,保護水源供給北京限制了當地工業產業發展、化肥施用、水的利用等,造成農民減收。
與一些地方為了保護生態致使經濟發展受限相比,還有一些地方迫于發展壓力,開山挖礦現象普遍,生態環境狀況堪憂。在河北遵化縣看到,當地山上毀林開山挖鐵礦的場景比比皆是,風一吹,尾礦粉漫天飛舞,人都睜不開眼睛。在引灤入津的黎河兩岸,就有很多鐵礦石加工廠,露天的尾礦粉也直接飄入河里。天津市引灤工程黎河管理處副處長沈愛生說,近幾年遵化的采礦業發展很快,林地破壞嚴重,給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大,尤其是2000年以來,水質出現了惡化,一些非法開采的礦山甚至危及引灤工程隧洞的安全。
內蒙古自治區林科院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研究員王曉江表示,當前,內蒙古一些沙區生態環境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個別地方既沒有保護好生態也沒有充分利用好生態資源。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在京津風沙源工程區,隨著植被狀況好轉,超載放牧漸成常態,2009年和2010年的超載率分別反彈到27.52%和33.7%。環境持續惡化難以改善。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