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的生意經:善用人才奠定了鴻海30年來持續成長的基礎
雖然外國公司也很敢給,也賞罰分明,但可能連西方管理學家都搞不懂,為什么有一群優秀的人才愿意為鴻海賣命,賺了錢之后還不停歇,讓鴻海帝國可以越來越大。
關鍵在于“以身作則”的力量。郭臺銘強調的“以身做則”不是事必躬親,不是事事要管,而是身先士卒、一馬當先。他要求員工不分層級,一起投入研究創新、挑戰困難,這點和西方管理學強調的“分工授權”不太相同。
一位拜訪過鴻海的人士就分享了他和鴻海干部吃飯時的經驗。有一次他到郭臺銘常去的餐廳吃飯,郭臺銘說要去一下辦公室,卻讓大家從七點多等到九點,這段時間,沒有人敢點菜動筷子。而公務纏身來遲的郭臺銘,一看大家都沒點菜,除了趕緊叫菜,他也會先起頭夾菜吃,因為他知道自己一動,饑腸轆轆的大家才會開始吃,而郭臺銘看大家開始動筷子,就放下筷子不吃了,和大家談他的計劃。但郭臺銘也時時注意什么菜吃完了,叫廚房趕快再上菜,等大家都吃飽了,就會看到郭臺銘把每盤剩下的菜,倒在碗里拌一拌,咕嚕咕嚕吃下去,這名人士說:“郭臺銘幫干部張羅飯菜,但自己卻吃剩的,干部看在眼里,人心就是這樣被買走的。”
能用——不怕干部比自己強
鴻海公司唯才適用,不會強調誰是博士、誰是名校,在鴻海征才網站上就指出,只要投遞履歷,就有機會加入鴻海,“鴻海并非外傳的非名校不用”。
郭臺銘不像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華碩集團董事長施崇棠都是電機系工程師出身、名校畢業,資深業界人士指出,這樣反而更能吸納各方人才,不會因為工程師過于自信的個性而有所局限。
但這并不是說郭臺銘沒有自信,反而是面對逆境、困難,練就了郭臺銘不達目標絕不放棄的一身霸氣。
敢沖——沖關就能獲得大報酬
郭臺銘在打造鴻海帝國的過程中,遭遇過許多巨大的困難,但他認為在應付這些難關時,如果能有所突破,就能讓自己得到了最大的報酬,擁有越來越多的實力。
今年,郭臺銘旗下的八個事業體,計劃在未來三年各自至少收購六家公司,除了版圖的擴張,主要著眼于全球人才的收編。這也意味著未來三年,鴻海集團至少還會有48家公司加入,外界認為,這48家公司將是鴻海再造另一個“兆元奇跡”的關鍵。
也是為了容納各路人馬,鴻海組建了23個所謂的“技術委員會”,事實上,鴻海很早就有這樣的跨部門組織,只是現在層級拉得更高,由郭臺銘親自面試主管,讓各種人才能充分發揮和交流。
從20年前的100萬新臺幣到1000億,鴻海造就了第一批富豪;從1000億到5000億,主要是以富士康為主,造就了第二批富豪;從5000億到二兆將造就下一批富豪。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注明來源!(圖片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