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創業教父保羅·格雷厄姆:建議創業小白先去學習
停不下來
創業根本停不下來。如果你創辦一家公司,它會以你無法想象的程度占據你的人生。如果你創業成功的話,這家公司會占據你人生很長一段的時間:至少要有幾年,可能是十年,也可能你未來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這家公司。所以這里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機會成本問題。
拉里?佩奇的生活可能令人羨慕,但是也有不會令人羨慕的方面。基本上他從 25 歲開始就要全力拼搏,從那之后他就沒有停歇過。Google 帝國每天都會發生一些只有 CEO 才能處理得了的問題,而他作為 CEO 必須要挺身而出。如果他哪怕去休一個星期的假,一整個星期的麻煩事就要累計起來。他必須要毫無怨言地忍耐,部分原因是作為這家公司的老大,他不能表現出恐懼或軟弱,也有部分原因是作為一個億萬富翁,如果他抱怨生活太困難,是沒有人會同情他的。這就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結果,成功創業者的辛苦好像除了他自己之外,沒有人會清楚。
Y Combinator 截止目前已經投資了幾家可稱之為大獲成功的公司,每一家公司創始人的說法都是一樣的。創業不會越來越容易。問題的本質在變化而已。你會擔心倫敦辦公室的建設進度,卻顧不上維修家里的空調。需要擔心的事從來沒有減少。
創辦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就像養小孩兒一樣,一旦開始你的生活就不可逆轉了。雖然養育兒女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但是在開始這件事之前還有許多比較容易的事情可以做。許多事情都會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父母。而且你可以晚些時候再選擇要孩子,富裕國家的許多人都是這么干的。
但是在談到創業的時候,看起來許多人覺得他們應該在上學的時候就要開始創業。你們這些人瘋了嗎?大學都在想什么啊?他們把學生教得舒舒服服,但是卻到處設立創業項目和孵化器。
坦白說,大學機構也有責任。許多新生都對創業感興趣。大學們被看作是一個幫助學生準備職業生涯的地方。那么希望創業的學生當然想在大學學習創業的知識。無論大學是否能夠做到這一點,都存在壓力讓它們宣稱自己能做到,更別提大學之間還面臨招生競爭的風險。
大學機構能教會學生創業嗎?也能也不能。他們能教學生一些有關創業的事情,但是就像我之前所說的,那些不是你需要知道的事情。創業者需要了解自己用戶的需求,但是如果你沒有真的創辦一家公司的話,你是不會清楚這一點的。創業本質上是只能通過實踐來學習的。在學校里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原因我在上文也解釋了:創業會占據你的人生。當你還是學生時,沒辦法真的去創辦一家公司,因為如果你認真地去創業了,你就不再是一個學生了。可能你還可以做一段時間學生,但是這種情況不會維持很長時間。
在這種兩難局面下,你應該選擇走哪一條路呢?做一個真正的學生,還是認真地選擇創業?我能幫你回答這個問題。不要在上大學的時候開始創業。如何創辦一家公司只是問題的一部分,真正一個你要試著解決的大問題是:如何過好你的人生。盡管對于許多有野心的人來說,創業能夠成為美好人生的一部分,但 20 歲卻不是做這件事最合適的時機。創辦一家公司就像一次深度優先的快速搜索,而大部分人 20 歲時首要的是廣度優先的搜索。
你可以在 20 歲時去做你之前或之后都不能做的事情,比如一沖動就深入到某個項目里,或者毫無時限地去背包游。對于胸無大志的人來說,這些都是讓人苦惱的“提不起勁去做的事”,但是對于有野心的人來說,卻能夠成為無可比擬的寶貴探索經歷。如果你在 20 歲創辦一家公司,而這家公司又足夠成功,那么你永遠沒機會去做這些事。
馬克?扎克伯格從來沒去異國游歷過。但他能做一些大部分人做不到的其他事情,比如坐私人飛機去國外旅游。創業成功占據了他的許多人生樂趣。Facebook 驅動他和他管理 Facebook 是一樣的。投入到一個你認為是終生工作的項目當中固然很酷,但是人生探索的樂趣也有益處,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它能夠帶給你更多的選擇,看看自己想做什么。
這里沒有取舍的問題。如果你放棄在 20 歲時創業,你沒有犧牲任何東西,而且如果你等待未來的話,成功的可能性會更高。20 歲創業,項目能夠像 Facebook 一樣成功的可能性是不高的。你要面臨一個選擇,是否要全力投入,合理的選擇是全力投入。但是通常創業公司成功的辦法是創業者們先讓自己成功起來,在 20 歲就創業是一種不必要的愚蠢行為。
嘗試
任何年紀都可以創業嗎?我意識到自己已經把創業說得很困難了。如果你覺得我還沒有做到這一點,那么讓我再試試:開始創業真的很困難。如果難到接受不了怎么辦?你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能夠應付得了挑戰?
這就來到了我們的第五個問題:你沒辦法知道。你目前的人生經歷只能讓你大概了解如果去做數學家或者職業足球運動員會是怎樣。但是除非你的人生經歷非常特別,否則你肯定沒做過創辦一家公司這種事。開始一家公司會大大地改變你。你現在試圖做出的估計,并不僅僅是你的現在,而是你可能成長的樣子。誰能答得出來呢?
過去九年里,我的工作就是預測創業者是否能將公司帶向成功。你很容易就知道他們有多聰明,而大部分讀到這里的人可能還要更聰明。困難的部分是預測這些創業者能夠有多堅強、多有野心。可能沒人有過預測這種事情的經歷,所以我能來告訴你一個專家究竟知道多少,這就是:沒多少。對于哪家公司能夠獲得巨大成功這件事,我始終保持一個完全開放的心態。
創業者有時候認為他們懂。一些人覺得他們很輕松就搞定 Y Combinator,因為他們在過往人生的考驗中輕松搞定。其他人則想知道他們是如何被 Y Combinator 錄取的,并希望 YC 不會發現原來是個錯誤導致他們被錄取。創業者最初的態度和創業公司的業績,兩者之間幾乎沒有相關性。
我曾經讀到,在軍隊里也是這樣——夸夸其談的新兵和那些安靜的新兵相比,在考驗面前表現出真正堅強的可能性并沒有更高。很可能原因都是一個:未來的考驗和他們過往人生所經歷的截然不同。
如果你對創辦一家公司感到非常恐懼,可能你不應該創業。但是如果你僅僅是不確定自己是否要去創業,唯一的辦法就是去嘗試。不過不是現在。
想法
所以直到有一天你想要創辦一家公司了,那么你在大學時應該做什么呢?起初你只需要兩件事:一個想法,還有合伙人。實現這兩點是一樣的。也就是我們要談的第六個問題,也是最后一個問題:獲得創業想法的辦法,并非來自去思考創業想法的行為。
我曾經就此寫過一篇短文。所以在這里我就不重復了。簡單來說,如果你就創業想法做一個冷靜的思考,獲得的創意不僅是很糟糕的問題,而是很糟糕但聽起來不錯,這意味著你會在意識到這是一個糟糕想法之前浪費許多時間。
獲得好的創業想法的途徑是退一步來看。而不是去有意識地思考它,將你的意識變成創業想法形成的模式,不要外加任何有意識的東西。實際上它可以很無意識,甚至你最初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創業的想法。
這并不是不可能的,蘋果、雅虎、Google 和 Facebook 都是這樣開始的。這些公司最開始都沒有想要做公司。它們只是創業者的業余項目。最好的創業公司幾乎一定是以業余項目作為開始,因為偉大的想法往往是無意識的,你的思維往往會排斥它成為一個創業想法。
那么你要如何把自己的意識變成創業想法形成的模式呢?一、多了解重要的事情。二、著手你感興趣的問題。三、和你喜歡和尊敬的人一起工作。第三點,往往也是你找到合伙人并同時發現創業想法的方式。
當我第一次寫下上一段文字時,“多了解重要的事情”我寫的是“擅長科技”。但是這個描述雖然表達了意思但是卻太狹隘了。Brian Chesky 和 Joe Gebbia 特別的地方,并不是他們懂技術,他們同樣擅長組織團隊,讓項目實施。所以你不需要從本質上應付技術問題,只要你在處理足夠讓自己忙碌的問題就行。
那都是些什么問題呢?這是一個在普遍情況下非常難于回答的問題。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年輕人去鉆研那些當時沒有任何其他人覺得重要的問題,尤其是他們的父母不覺得重要。另一方面,歷史上還有很多例子,父母認為他們的孩子在浪費時間,而這些父母的想法又是正確的。那么你要如何知道自己在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我知道自己是怎么知道這一點的。真正的問題總是很有趣,我總是希望去解決有趣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對自己很大度,即便沒有其他人關心 (實際上,尤其是在沒有任何人關心這些問題的時候)。我發現我很難在無聊的事情上投入精力,即便看起來應該是重要的事情也是如此。
我總是因為某件事有趣而選擇投入進去,我的人生充滿這樣的例子。結果這件事之后從世俗的意義來看又成為有用的事情。Y Combinator 孵化器就是,我開始做這件事只是因為它看起來很有趣。所以我有某種自身的指南針在幫忙。但是我不知道其他人的想法是怎樣的。可能我思考這個問題更多,我在辨識真正有趣的問題上更有啟發,但是現在我能提供的最佳建議是,如果你對于真正有趣的問題有自己的見地,那么精力充沛地投入其中是為創業做準備的最好方式。而且,這很可能也是活著最好的方式。
盡管我無法解釋究竟在一般情況下什么才算有趣的問題,我倒是能給出不少例子。如果你認為科技是某種擴散中的不規則圖案,那么每一個變化中的圖案邊緣就代表著一個有趣的問題。一個可靠的轉變思維的方式就是把自己放到某種科技的尖端——讓你自己,正如 Paul Buchheit 所說,“活在未來”。當你到了這種狀態的時候,其他人琢磨不透的事情對你來說則再明顯不過。你可能不會意識到那是一個創業想法,但是你知道這是一些肯定要存在下去的東西。
比如說,90 年代中期在哈佛大學,我朋友 Robert 和 Trevor 的一個研究生編寫了他自己的聲音傳輸軟件。當時他沒有想過要創辦一家公司,也沒有想要把這項技術變成公司。他只不過想通過網絡和自己在臺灣的女朋友通話,而不必支付長途電話費。因為他是網絡技術的專家,顯然對他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將聲音變成數據包,用互聯網傳輸。他只是用自己編寫的軟件和女朋友通話而已,但這恰恰是最好的創業公司開始的方式。
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在大學最應該做的事情——盡管很奇怪——不是某種所謂新穎的、職業版本的專注“創業技能”的大學課程。而是經典版本的大學教育。如果你希望在畢業后創辦一家公司,你在大學應該做的事情就是研究強大的事物。如果你有真正的知識好奇心,這是你自然而然應該做的,如果你遵從自己內心喜好的話。
有關創業技能的部分,真正重要的是行業專長。成為拉里?佩奇的辦法就是成為一個搜索專家。成為搜索專家的辦法是要由真正的好奇心驅動,而不是什么其他隱藏的動機。
理想情況下,創辦一家公司隱藏的動機僅僅是好奇心。如果你能把這個動機堅持到最后,你將會做到最好。
所以最后,我把給那些未來將成為創業者的年輕人的一些建議,歸結為三個字:去學習。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注明來源!(圖片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