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創業成功概率?決策實施前“事前驗尸”
2015-12-24 10:22:26 責任編輯:陳一欣 來源:創業邦
假如多人決策還需要“事前驗尸”嗎?
現在創業團隊大多數都會采取民主制度,很多決策并非創始人一個人拍板,可能是多個創始人,甚至有的是全體發表看法,一個決策才會出現。那么這種非獨裁式、多人決策就完全不存在過度樂觀現象了嗎?答案顯然不是,這事還要從頭說起,許多看似民主的決策其實并非完全是客觀,就像有人批評古羅馬民主制度比的是聲音大一樣。創業團隊中由于講究民主,某些擁有十足魅力的個別人,或者有些團隊成員故意奉承領導,都會造成團隊成員受某些人影響,造成意見趨同的情況出現。
而且當團隊決策討論漸漸偏向一方的時候,大多數團隊成員都會受到集體思考影響。尤其是當領導宣布了明確的個人意圖時,其他成員對將要拍板的決策的可行性和疑慮就會減弱,所以團隊決策很容易出現一種和諧的局面,一旦集體意識塑成,個人很容易選擇站隊,以顯示自己和團隊的一致性。所以說,即使是多人決策仍然難以改觀樂觀傾向的影響。
事前驗尸的好處就在于,它可以引發懷疑,給予支持決策的人探尋他們之前未能考慮到,但真實存在的威脅。可以說事前驗尸并非靈丹妙藥,只是它給予了創業者一個多面看問題的途徑,由于每個人的水平都不盡相同,事前驗尸未必能夠徹底讓計劃完美無瑕。至少在避免愚蠢的錯誤方面,或者給予最終決 策者真實危機提醒方面,有著難以替代的好處。
過度自信并非個例,這是一個普遍現象
創業者大多數都會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是理性的,即使一事無成的大眾,也很少有人會覺得自己不理性。但很多的事例表明過度自信并非是個別人的“特權”,而是一個覆蓋范圍非常廣泛的社會現象,最能證明的就是股市,每個股市泡沫期都會有無數的樂觀股民,對潛在的危機視而不見瘋狂的投資那些“不靠譜”的公司。反面的例子則是某些公眾關注度極高的上市公司一旦陷入財務危機,就可引發整個股市的暴跌,當我們反過頭去看那些引起股災的危機事件,危害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嚴重。
丹尼爾•卡尼曼在美國曾做過一個調查,他組織了一次對小型創業者的問卷調查,有81%的小型企業認為自己成功幾率高達70%以上,其中33%的創業者認為自己失敗的可能性是0。然而根據真實的數據,在美國小型企業能夠生存5年以上的概率是35%。從70%高于真實數據35%一倍來看,大多數創業者對成功評估同現實相比都是過于樂觀的。這些佼佼者們自然有樂觀的資本,不過創業是個理性的事,明白自己也會失誤這個事實,對創業總是件好事。
除了“事前驗尸”還要多聽取外部意見
創業者的樂觀與團隊的服從性上文已經講過,我們將這種來自于團隊的意見統稱為“內部意見”,而另一些非團隊成員,或者有著團隊中其他成員沒有的相關經驗的人對決策的看法,統稱為“外部意見”。雖然我們知道事前驗尸是個好辦法,但假如提出意見的人都是內部的,仍然難逃脫局限性。對此丹尼爾•卡尼曼覺得決策過程中多聽取外部意見意義非常大,然而現實中卻并非這樣,因為大部分創業者對外部意見都是排斥的。
包括丹尼爾•卡尼曼本人,曾經組織了一個團隊,其中包括幾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希望就《判斷與決策》設計課程內容,并準備編寫一本完整的教材。在正式開始之前團隊曾對教材完成需要的時間做過評估,在場的團隊成員大多數預估兩年左右完成,最低估值為一年半,最高估值為兩年半,真實的是這本教材8年后才真正的編寫完成。
在這個預估會議中有個小插曲,丹尼爾•卡尼曼問了課程編制專家希莫的“外部意見”,詢問了大多數同類教材完成所需的時間都是多少,希莫回答“沒有一個團隊是少于7年,最多用了10年時間,而且大約40%是失敗的。”包括丹尼爾•卡尼曼在內,當時的團隊受樂觀情緒左右,認為自己團隊會是個意外,其他同類教材完成所需要的時間不用作為參考,而事實卻正好相反。
創業是件既需要智慧又要借助運氣的事情,決策符不符合現實情況,對一個創業型公司的生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我們要懂得樂觀情緒可以激勵我們度過低潮期,但保持隨時聽取外部意見的習慣,對每個決策“事前驗尸”,是保證我們比其他人錯誤更少的最好辦法。至少要做到重大決策的“事前驗尸”,因為錯的更少,就是對的更多。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1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