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為貴、任正非、柳傳志:這一代企業家的真情懷
2016-01-13 10:00:39 責任編輯:陳一欣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侯為貴們的三次艱難再造
在這個時代大背景下、在這個群體像下,我們再來看侯為貴個人:作為一位解放后就學習電子的老技術人,作為文革中的“老三屆”,作為錢學森鼓勵創辦的半導體企業691廠的老師、技術科長,80年代初公派訪美的先行者,作為1985年44歲時才有機會創業的工程師,作為到1993年51歲才有機會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摸索改造企業的企業家,侯為貴30年的中興生涯里,要完成且已完成3個艱難再造:
第一,完成個人再造,從一個普通教師、工程師,成為創業者、掌舵者,歷程不僅30年,還經歷了波譎云詭的時代變遷;第二,完成企業的技術再造,抱有技術情懷,卻只能從貿工技起步積累資金,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技術路線不斷向上,最終重回技術夢想,不斷升級,這背后有近30年創新堅守;最后,從體制內的一個軍工三產國企,到中國最早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再到一家管理層不集中控制的股份制企業,在大陸、香港兩地上市公司,接受香港聯交所的審慎管理,這背后是對市場經濟規律的尊重和艱難探索,也超過20年。正如侯為貴在接受采訪時強調,他不再負責公司決策,有事要公司按章程辦,由股東大會、董事會決定。
以技術再造為例,按錢學森時代的航天部意向,1985年中興來深圳創辦的是半導體企業——一個無比燒錢的行當,由于沒有資金,只能先切入電子代工;而后,很務實地進行了轉軌;但是又沒有走貿工技路線,而是堅持技術路線進入了電信設備業,直到成為全球電信的領導廠商之一。在30年后的2015年,中興半導體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有望成為中國第三大芯片設計廠商。30年后的中興,在全球的PCT發明專利榜上三年來都在前三;在4G甚至5G上,都有很強的標準制定權。依據湯森路透2014年全球企業研發投入統計預測,2015年華為將會躋身全球前30名,中興也在60名-70名之間;近4萬人的工程師隊伍在國內僅少于華為,研發強度更是高于10%,在2012年中興遭遇大幅虧損的艱難時局下侯為貴也沒同意裁撤技術人員和投入力度——這是了不起的成績。中興的發展道路是中國的一個縮影。
而在這30年背后的整個中國,也經歷了人才再造、技術再造、體制再造三重再造——中國之所以能完成這樣的轉型,與中國有一群這樣的企業家有關:在市場經濟尚未露出晨光,他們就出發了;當時的道路都是崎嶇小徑,前面走的人多了,后面的人也就有了路。
其實,一個企業背后都是一個故事,一個故事背后的主角都有一個性格鮮明的企業家,而一個強國的背后一定需要站著一批優秀的企業家,有情懷、有脊梁,不抱怨、不浮華。
隨著第一代企業家的陸續引退,未來中國還有沒有以家國為情懷的一群企業家?有沒有源源不斷產生更多優秀企業的制度保障?還是只是有很多富豪級商人?To be,or not to be,這是企業家的選擇,也應該是時代和制度的選擇。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2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