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往何處去?
中醫在國外的價值已經超過西醫
周杰倫把《本草綱目》寫入的自己的歌中,然后,這首歌讓很多人都知道了《本草綱目》和幾味藥材。這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不過你必須承認,現在靠傳統思路已經不能推動中醫的發展了。
姚遙恐怕是中醫行業的第一個六西格瑪黑帶,這位曾經在惠普工作了十余年的IT精英,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從事中醫行業的工作。
在當歸中醫學堂上過幾節中醫育兒課程后,姚遙開始對多年的工作產生了動搖,在忍痛告別多年一同奮戰的同事們、花了數月說服自己的家人后,她開始了和當歸學堂的發起人李永明一同艱苦創業的日子。后者同樣是從IT行業轉行的。
像姚遙、李永明這樣的“跨界”人才,在幾年間的中醫行業已經屢見不鮮。影響最為廣泛的是前鳳凰衛視主持人、百度高管梁冬,他不僅自己投身中醫,組建的創業團隊也極盡“混搭”之能事:有在奔馳中國做了九年客戶體驗及經銷商培訓的經理、在西醫院從業超過十年的公司骨干,更有精通藥材的中藥飲片行業某知名公司的高管。而從事投資銀行多年的京朋匯(原三艾堂)創始人邱琳,則因中醫給了她第二個兒子,也開始不遺余力地發展中醫事業。
“現在,不缺有人把錢砸到中醫身上,也不缺媒體的宣傳,還差什么?差的是人。”出身中醫世家的御源堂負責人徐文波如此評價目前民營中醫行業的發展。這位日本巖手醫科大學訪問研究員、科班出身的中醫人才,對目前中醫行業發展的頑疾深有感觸。中醫行業多年來在這種怪圈中循環:年輕中醫道行不夠賺不到錢,越來越少有人愿意進入這個行業,中醫診所收益不好,沒錢雇優秀的管理人才,沒有好的管理人才,中醫診所更難良好運營。
同樣出身中醫世家的孔令謙,年輕時就是因為“坐不住”,賺不到錢,而選擇棄醫從商的。近幾年,因為“只有從醫才能看到爸爸的笑臉”,才再度投身中醫行業。
這個時代,中醫勢必需要經歷一場改革。多年來,我們用西醫的體制發展醫學,而中醫這一傳統的智慧卻在這種體制下日漸式微。中醫需要在職業屬性、商業模式、傳播模式,甚至技術上,進行一次全面的革新,才能符合這個時代對于中醫這一古老智慧的要求。只有解決了中醫的商業化問題,才有可能真正推動中醫的發展。
“周杰倫唱一首歌,讓許多人都知道了《本草綱目》和幾味藥材,靠傳統思路已經不能推動中醫的發展了。”徐文波說。她的哥哥、著名醫師徐文兵,也在尋求多方面的探索,這是值得期待的。畢竟,他在企業和娛樂名人中有著很高的聲譽,報名參加他課程的人,已經排到了明年。
被中醫救過“命”的來救中醫的命
近年興起的民營中醫堂的創始人,除了中醫世家出身外,多半是被中醫救過“命”的外行人。
2009年,李永明感覺容易疲憊,晚上盜汗并且偶有胸悶的感覺,,但他當時去醫院檢查時,無論掛什么科,都被告知身體沒問題,被稱為亞健康。于是,他通過朋友找到中醫名家徐文兵。徐說李永明算是病的不算輕了,滿肚子都是結。經過徐文兵和羅大倫兩位醫師的調整,李永明不光肚子里的結沒有了,連的腰圍也小了兩寸,但是體重卻沒有明顯變化。
兆麟堂的韓潔也是在高燒不退的情況下,被老中醫魯兆麟的幾味藥下去,挽救了生命。從此,她當起了魯老的跟班,并“棄商從醫”開辦了診所。梁冬是體味到中醫的博大精深后,解決了自己的痛風問題。姚遙則是通過中醫“拯救”了自己雙胞胎兒子的健康。
當時,李永明很想知道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一個說我沒問題,一個說我病得很嚴重?”于是,他看《黃帝內經》,看徐文兵等專家的各種書籍。看了很多中醫的書之后,李永明突然意識到:中醫不只是醫,而是認識世界、認識生命、認識規律的理論體系,而且特別美。李永明對中醫的癡迷,一如他說這句話時臉上的陶醉。他當時想做與中醫相關的事,可是不知道該怎么做。
這股中醫熱潮,在梁冬看來非常符合常理。“在中國古代,是個知識分子都學醫,蘇東坡、歐陽修、張之洞、李鴻章都是懂醫的。”他告訴我們,來正安上課的學生中,一半都是傳媒工作者。
“現在最悲哀的是,傳統中醫是什么樣,大家都不清楚”。徐文波覺得,現在把傳統中醫弄明白八九分的人都不多,更別談傳承了。她認為這是現代人的悲哀,而不是古人的悲哀,在這種形勢下沒有一個大師,不可能像過去那樣的人,哪門都很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在“望聞問切”上我們的感覺都在退化。
中醫需要各路人士用智慧解決發展的問題。
到企業去
“治未病”更符合中醫邏輯
孔令謙的故事,特別能夠反映中醫職業興衰的變遷。他是四大名醫孔伯華嫡孫,是孔伯華中醫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但孔令謙從小對中醫的興趣完全在于虛榮:幾個七八歲的孩子在一起玩,別的孩子會說“你爺爺見過毛主席”、“你爺爺跟主席合影了”。但是父親讓孔令謙讀醫書,他卻是百般推辭。因為天生坐不住的性格,父親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讓孔令謙到宣武中醫院跟著四伯父學習。但是實在是太清貧了,因為文革耽誤了學習,孔令謙比一般的同學都要大,成家也早,總要跟家里要生活費,完全不符合他的性格。當有一個去那時的王牌IT公司上班的機會時,孔令謙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離開中醫。
如果不能解決中醫人才的吃飯和發展問題,中醫的人才和發展就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問題。李永明覺得,現在一部分人自覺自愿地來做一些事情,但是一定要用商業的手段,否則就無法維持下去。“不管難不難,我就先踏出一只腳來做。”李說。
中醫要想在商業上獲得成功,必須走出象牙塔,中醫不止能解決疑難雜癥,更是治“未病”,解決亞健康的法寶。而這正是中醫最擅長的領域,也是“二兩撥千金”解決中醫商業化的問題。
事實上,已經有更多的受眾愈發體味到中醫的妙處。民間中醫太極正骨陳啟鋒的工作室常有很多企業家來拜訪。他們對陳說:“像我們這樣的互聯網公司,沒有什么固定資產,最大的資產就是員工。我一個月給他們薪水少的開一兩萬、多的開四五萬,如果他病倒了,我損失太大了。”陳啟鋒被各路企業家們請到公司講課、教授正骨操,最遠的地方到過新疆。這使得陳啟鋒這樣的民間中醫也能夠找到商業模式。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受到陳啟鋒影響的還有《給你一個億》主持人樊登,看到家人因中醫調養好身體后,他開始大力推廣陳啟鋒的正骨操。身為博士的樊登,還是IBM領導力講師,也是多所大學的老師,在企業講課結束后,都會教學生們練習這套操。
京朋匯(原三艾堂)創始人邱琳,給我們講了另外一個故事。聯想在印度的總裁,在京朋匯接受按摩師的治療后,在聯想印度3000人的大會上,花20分鐘講述了這種“神奇”的中醫療法。他告訴聯想員工們,誰干出了成績,他就帶誰“去中國體驗”。
事實上,在國外,中醫的市場價值早已高過西醫了。御源堂負責人徐文波告訴我們,在美國、日本,很多人的病西醫的方法治不了,看中醫的話都要自費,但是大家為什么還是愿意看中醫?因為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在國外,一個針灸師施針,一次約為200美元,而在中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