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控煙收效甚微 應避免煙草業干擾
5月31日世界無煙日,今年的主題是“警惕煙草業干擾控煙”。此前一天,衛生部發布我國首個《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顯示,我國是全球最大煙草生產和消費國,吸煙人群逾3億人,另有約7.4億不吸煙人群遭受二手煙危害,每年因吸煙死亡人數超過100萬人。兩天前,中國疾控中心控煙辦發布《中國煙草業經濟和財政效益再評估》報告顯示,2011年煙草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達10111.4億元,實現工商稅利7529億元。圍繞控煙引發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博弈正在加劇。
控煙6年,收效甚微
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我國于2003年11月簽署《煙草控制框架公約》——首個限制煙草的全球性公約。2005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該公約。2006年1月,公約在我國正式生效。然而時至今日,收效甚微。
控煙至今6年,中國吸煙率居高不下,煙草消費量未減反增,由2005年占全球1/3上升至48%。
最新公布的《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顯示,我國是全球最大煙草生產和消費國,吸煙人群逾3億人,占全球1/3。另有約7.4億不吸煙人群遭受二手煙危害,每年因吸煙死亡人數已超過100萬人,到2050年將會突破300萬人。
2011年5月1日,衛生部修訂后的《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正式實施,全國7大類28小類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然而實施效果并不理想。
衛生部近期發布通告稱,暗訪的全國3340個醫療衛生機構中,綜合評分為70.6分(百分制),僅天津、陜西、江蘇和新疆4個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獲滿分。此前2011年9月,中國控煙協會發布對高校的暗訪報告顯示,覆蓋31個省的800所被調查高校中,僅16所得分超過60分,合格率僅2%。
調查顯示,各地在公共場所推行全面禁煙受到不同程度阻力,尤以餐館和網吧為最艱難。
與此同時,煙草企業對于控煙進程干擾日益明顯。
5月30日,云南控煙組織發布《被煙草包圍的昆明青少年處境堪憂》調查報告,揭示了煙草業借助煙草零售店推銷卷煙,從而影響青少年吸煙的事實。
據悉,有煙草企業通過捐資助學幫助失學兒童等慈善活動,變相進行煙草宣傳。
5月24日,中國控煙協會、中華預防醫學會等機構聯合發布無煙日主題報告,揭露煙企日賺3.2億元,通過8種手段干擾控煙,包括制造“低焦油、低危害”和“中式卷煙”騙局;散布關于煙草危害科學證據不足信等言論;始終反對警示圖形上煙包;阻撓提高煙草稅和價格;利用變相廣告、促銷和贊助,促進煙草消費;拉攏青少年親近煙草,引誘青少年吸煙等;高檔香煙瞄準公務接待,推動特供煙、禮品煙等,渲染消費名煙是“廳局級享受”,謀取最大利潤。
中國控煙協會常務理事姜垣認為,控煙立法還需從多方面推動,包括室內工作場所全面禁煙,全面禁止煙草廣告和促銷,打擊非法貿易等。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激烈“博弈”
據前瞻網記者獲悉,2011年煙草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達10111.4億元,實現工商稅利7529億元。此前,我國煙草行業稅收總額多年位居國民經濟各產業之首。
煙草行業是政府財政收入納稅大戶,煙草業也總以帶來高額利潤標榜其社會貢獻,這使不少地方政府在推行控煙過程中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不過全國高校無煙環境項目負責人所超認為,煙草業造成的社會危害其實已遠超其帶來的利潤。為此,他援引一組數據:2005年,我國因吸煙導致的經濟損失近3000億元。而2005年煙草全行業工商稅利才2400億元。這還沒包括每年因吸煙死亡的120萬人口。
《中國煙草業經濟和財政效益再評估》報告也明確指出,煙草業稅利來源于壟斷和政府定價,并非真正盈利。長遠看,煙草業創造的社會價值彌補不了因吸煙帶來的經濟成本。
與此同時,現有對于煙草的管理體制成制約控煙重要掣肘。
中國控煙協會常務副會長許桂華稱,“煙草專賣局與煙草公司是一個班子、兩塊牌子,這使政府監管難以到位。”
有專家認為,政企合一的煙草專賣體制客觀“縱容”煙草專賣機構“恣意”違法。一些機構出于行業利益和地方利益,經常無視《反壟斷法》、《廣告法》、《價格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推行違法廣告,違規定價,個別地方甚至利用行政權力排除和限制競爭。
此外,不少地方控煙法規存在落地難問題。有調查顯示,目前地方控煙立法存在主體不清,法律效力等級過低,落實難等問題。長期關注控煙的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晨光表示,目前一些地方性法規可操作性不強,出現違規吸煙時“誰來監管”成重要問題。
知名“控煙斗士”、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楊功煥坦言,“雖然控煙形勢在整體上已有很大進步,但仍存在控煙和反控煙的激烈博弈。”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