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業紓困對策:減稅!減稅!減稅!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日前發改委以及交通部、財政部正在研究如何幫助航運企業應對當前的市場危機,預計研究和評估結果將于6月底上報國務院。航運業人士指出,我國航企的營業稅和船員所得稅高于國際慣例,造成我國航企在與國外企業競爭中處于劣勢,而持續的航運危機或將給航運業稅負改革帶來轉機。
虧損
9家航企虧損117億元
航運企業2011年的業績可謂“慘不忍睹”。截至4月8日,A股市場航運板塊共9家上市公司發布2011年年報,統計顯示,9家上市公司2011年共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負117億元,相比2010年的132.5億元,同比下降188%。其中,干散貨船隊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遠洋2011年凈利潤虧損104億元,同比下降271%,創下A股市場最大虧損。中海集運去年虧損27.4億元,相比2010年的42億元,同比下降165%。我國內河規模最大的干散貨運輸企業長航鳳凰的業績預告也顯示,2011年該公司凈利潤虧損8.7億元。
9家上市公司經營活動的現金流為負43.3億元,而2010年為209.4億元,其中中國遠洋經營活動的現金流為負50.1億元,相比2010年的111.3億元,同比下降144.9%;中海集運經營活動的現金流為負22.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4.9億元,同比下降141.1%。
資金結構完善和經營管理條件好的大型航運企業虧損尚且如此嚴重,更何況那些抵御風險弱的中小航企。中遠散貨運輸(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應杰表示,去年大多數航企都在虧損,只是虧多虧少的區別。
“2011年小企業的虧損面不會比大企業少,因為小企業的承受能力有限,它的資金實力和現金流較弱,抵御風險能力弱。”中國船東協會副會長張守國表示,小型航企今年經營也將非常困難,而困難程度取決于老舊船的拆解量和運價回升情況。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面對現金流斷裂的考驗,很多航企開始拆船賣鐵。
而航運企業的虧損仍在繼續。今年2月份,BDI(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曾報收648點。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大山表示,由于成本上升,現在BDI的1000點才相當于2000年的660點。今年一季度BDI平均800多點,遠遠低于1700點的盈虧點。
緣由
災難性的運力過剩
需求方面并不是導致航運低迷的主要原因。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1年世界散貨的海運需求增長5%,其中進口鐵礦石6.8億噸創歷史新高,增長11%;2011年沿海運輸增長14%,煤炭運輸增長19%。
造成當前航運低迷的主要原因是運力過剩。何應杰認為,今年運力過剩的局面依然嚴峻,全球運力的增長仍然在10%以上,而需求的增長在5%左右,今年仍然會有1000多艘船舶下水,而且單船平均載重越來越大,這些都將加劇運力過剩局面。
“2011年航運供給增長15%,航運業現在面臨災難性過剩,企業恢復到保本水平還需要一段時間。”賈大山表示,目前有大概9000萬載重噸的運力過剩,2012年船舶訂單與船隊規模之比在35%左右,雖然比2011年的50%多有所下降,但是仍遠遠超出10%的合理水平。
“當然,還有來自金融機構的運價期貨炒作。”張守國表示,運力過剩、惡性競爭以及市場的擔憂使得航運企業的日子陷入泥潭。運力過剩的直接后果是惡性競爭。張守國說,假如某條航線的20噸散貨船運費成本是2萬美元/天,而有的航企以4000美元/天的價格接貨,這個價格不要說進行船舶的折舊還貸,就連港口使用費、船員工資、燃油費這些硬性成本都不夠支持。“而單這部分價格就達到1萬多美元。目前普遍情況是收入不足1萬美元/天。”
張守國表示,運力過剩的情況短時間內不會改善,今年航運業仍然比較困難,談不上好轉,但是也應該不會更惡劣,“因為運價太低,有些航企已經停運”,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價格回歸。
另外,多位業內專家分析指出,航運業是高度國際化的行業,相對于外國航企,國內航企背負著更重的稅負,這使得國內航企在與國外航企競爭中處于劣勢。
對策
三部委討論如何救治
面對航運業當前的危機,相關部委也積極行動起來。據了解,3月份由國資委牽頭,召開了20家中央貨主與3家中央航運企業的座談會,會議主要是倡導“國貨國運”,呼吁國內大的貨主在進口貨物時爭取貨物運輸權,并用中國航企來運輸貨物。業內人士表示,“國貨國運”很難實現,因為像鐵礦石的運輸權被三大礦山所控制,國內鋼廠就是想用國內航企運輸貨物也是有心無力。
在“國貨國運”幾乎成為空談后,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組織專家團隊進行研究,航運業國家“救市”的政策或將出臺。“出臺這種政策需要慎重研究,包括航運業當前的困難程度,目前發改委、財政部、交通部都在組織各自的專家進行研究。”張守國表示。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