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風電發展瓶頸?
根據國家電網的數據,2011年國網累計建成電網送出線路達到2.62萬公里,建成風電送出變電站25座,變電容量達到3770萬千伏安。
即便如此,因為新疆、內蒙和甘肅等風電基地當地的負荷需求不足,跨省區送電受阻所帶來的限電情況依舊明顯。
“2010年國網積極推進大型風電送出工程和相關跨省區送電工程的前期工作,完成了西蒙到南京、哈密南到鄭州、哈密北到重慶等特高壓輸出的可研工作,在可期待的未來,送出問題將得到改善。”國網有關人士回應稱。
但質疑者提出,跨省區送電的問題已經在“十一五”前提上議事日程,遲遲沒有得到解決的原因是,國網所倡導的交流特高壓電網并非解決風電上網的上策。“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放棄了這條技術線路,因為用交流特高壓電網將區域電網連接起來,很可能產生大規模停電,而且輸電投資大、損耗大,并不經濟。”一位業內人士稱。
袁凱峰證實了這樣的說法,他舉例,“有測算說把蒙西的風電送到江蘇和浙江,度電成本在6-7毛,而在江蘇本地建設風電項目,成本也就是6-7毛/度。”
智能發電或為突破口
調查顯示,中國2010年總發電量4373TWH,其中煤電占到78%的比重,其次是水電為15%,風電和核電分別約占2%,油、氣發電各自僅占1%,生物質發電、地熱發電和光伏發電的比例則更小。
相比之下,4德國的發電組合相對更平衡,其中煤電占比43%,核電為22%,燃氣發電為14%,風電為7%,水電為4%,地熱、生物質和光伏發電均占到3%的比例,油電的比例為1%。
“盡管如此,德國的煤電也太高,這樣的能源組合對新能源的并網幫助有限。”范魯可說。
TUV南德集團智能電網項目經理Christian Dirmeier表示,此前德國宣布大幅下調光伏補貼的原因,除了認為光伏發電的效率并沒有預期高之外,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去年光伏裝機發展過快,而電網中“靈活”的電源占比過低。
“煤電的靈活性較差,能夠高效調峰的‘動態’能源相對較少。”Christian Dirmeier說,“德國如今也希望要平衡電網中各種能源的配比。”
實際上,風能、太陽能的不穩定性一直受到電網的詬病,其總量過大后對電網所存在的安全隱患,也成為電網不愿接納新能源的最主要原因。
Christian Dirmeier介紹,作為新能源的使用大國,德國在電網建設方面的花費是5000億歐元,但每年仍有20%的電能損失。“智能電網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它更加穩定,而且幫助廠家在傳輸與通信過程中更順暢和減少損失。”
在范魯可看來,除了智能電網,電網企業則應該探索智能的發電。不同于以往的燃氣輪機,‘智能發電’機組要能快速增減負荷,并不受增減次數的限制。“在啟動1分鐘內給電網輸送兆瓦數量級的電力,5分鐘內從啟動達到滿負荷,1分鐘內可快速停機。”范魯可解釋。
他表示,“智能發電”機組的成本每千瓦造價約在500歐元,相對于傳統的燃氣輪機較高,但單機運行效率也更高,并可最大程度減少在調峰時機組維修所帶來的高成本。
“如果在發電側便能做到智能,再加上智能電網的運用,包括儲能和水電、氣電等靈活電源,預計新能源在電網中的占比可以大幅提高。”范魯可表示。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