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國紡織業刻不容緩
中國紡織產業目前遭遇的困難也許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無論對中國經濟,還是對中國企業而言,目前都面臨著發展的關節點。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中國經濟承受著較大的下行壓力。從近處想,中國經濟發展靠什么支撐、中國企業如何應對全球競爭的挑戰;往遠處看,中國的國力如何增強、中國的企業怎樣基業常青……一系列發展和調整的課題等待我們解答。而解答這些問題的基本點,就是要解決經濟的細胞——企業的生存與活力問題。具體到紡織工業來說,它們所面臨的融資貴、成本高、招工難等問題,在其他行業也不同程度存在,盡管它們不是新問題,但卻是生死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并出手解決,企業如何渡過當前發展的難關就會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好在這個春天傳達了許多令人振奮的信息,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剛剛結束的兩會,如何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成為上上下下關心和討論的重大議題。當然,光有重視和討論是不夠的,我們期望全社會的關心能夠盡快化為滋潤企業的春雨,讓中國企業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根扎得更深,葉長得更繁。
棉花之重
盡管去年下半年棉價回落趨穩,可鄒平宏誠家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巖卻開心不起來。去年棉價跌了一半,企業的利潤卻縮了2/3,而且因為棉價問題一些訂單正流向東南亞。“棉價的異常波動可能已經過去,可國內外棉價倒掛的現實卻長期存在,我們一直在為原料付出高昂的成本。”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新聞發言人孫淮濱介紹,去年我國紡織業出口數量和行業利潤都大幅下滑,棉價大起大落造成企業成本高、難接單是主要原因。“去年規模以上棉紡織企業的虧損面超過了10%,而且虧損額也比前年翻了一倍。”
表面看,大起大落的棉價正在沖擊中國紡織業,而追根溯源,造成行業長期困擾的卻是棉花進口配額制、征收高額滑準稅、進銷項稅高征低扣等政策,導致企業無法公平參與國際競爭。
按照WTO協定,我國每年配額進口89.4萬噸棉花,實施1%的優惠關稅;配額以外的進口棉花,征收5%—40%的滑準稅。滑準稅的征收,相當于為進口棉價設置了底限,其目的在于減少進口棉對國內棉花市場的沖擊,確保棉農收益。然而,由于中國棉產量與紡織業需求之間有近300萬噸的缺口,這就意味著無論棉價高低,都有逾200萬噸棉花剛性需求通過繳納高昂的滑準稅進口。
于是,當國際棉價高于國內時,進口棉花便“貴上加貴”;當國際棉價低于國內時,進口棉價則“由賤變貴”。“去年最極端情況下,中國紡織業是以比競爭對手每噸高出7128元的用棉成本來參與國際競爭的。”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說。
“配額制、滑準稅妨礙了企業利用市場手段進行資源配置,造成了中國企業成本畸高。”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子斌舉例,目前澳洲棉花18000元一噸,印度棉花才16000多元,可是企業不能自主進口,而中國新棉要21400元才能買到同等質量的好棉花。“東南亞等國的勞動力、能源價格本就比中國低,現在國內棉價還比國外貴四五千元,這就像參加百米賽跑,中國企業在起跑線后50米處就位,那得有多大的后發優勢才能贏啊?”
取消配額制與滑準稅,成了業內的一致呼聲。愉悅家紡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曰興建議,取消高額滑準稅,讓中國企業可以自由地利用海外采購平抑原料價格,同時也可防止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在制定棉花出口政策時借機提價,為本國紡織品出口爭取優勢。“我們真心希望中國紡織業不要未出國門,就遭遇不公平競爭。”
業內人士認為,取消滑準稅的同時,完全可以通過調整補貼政策,保護棉農利益。“保護農業不應以犧牲工業的國際競爭力為代價。所謂唇亡齒寒,如果紡企倒閉了,那棉農和300多萬棉紡工人怎么辦?”劉子斌分析,棉農的棉花早在每年1、2月已售完,而配額發放是在4、5月份,滑準稅實際上是流通領域的中間商和棉花加工企業受惠,不如參考我國糧食政策與美國棉花種植政策,實行直補,使農民和企業都落實惠。
融資之貴
去年以來,“融資貴”也成為紡織業頭頂的一座大山。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統計中心對行業500多家企業的調研中,有近四成企業融資利率比銀行基準利率高10個百分點以上,像山東等地的紡織業貸款利率普遍上浮30%以上,而且相當多的企業都被迫接受了承兌匯票業務。
一些企業以貸款1000萬元為例算了一筆賬:
首先,一至三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65%,再上浮50%,收取利息為99.75萬元;
其次,銀行要求將貸款做成6個月的全額承兌匯票,這意味著企業拿匯票給供應商,供應商只有在6個月后才能拿到錢。如果不愿意等6個月,企業需要交貼現利息。2011年的貼現利息高達14%,增加利息70萬元。
最后,企業還需要到銀行指定的擔保公司進行擔保,繳納最低3%的擔保費用。因此,一筆1000萬元的貸款實際利率高達27%。此外,銀行有時還會以保證存貸比為理由,要求企業存一定額的保證金。
“為了轉型升級,我把企業出口加工掙的錢全都補貼到自主品牌上。”山東海思堡服飾有限公司這兩年力推自創品牌ASPOP女裝,品牌如今進駐了山東、浙江等地的高端百貨商場,銷售漲勢喜人。但搞研發、建渠道的銀行貸款不僅很難批,而且融資成本近30%,讓董事長馬學強一籌莫展。“銀行利率這么高,大大超出企業的利潤率,這不是與國家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背道而馳嗎?”
不僅像海思堡這樣的中型企業深感融資難,即便像蘭雁集團等大型企業也在感慨,原應服務實體經濟的銀行業,已經成為阻礙實體經濟發展的絆腳石。“要貸款,就要接受承兌、貼現等捆綁條件,年底一算銀行利率高達30%,都趕上民間高利貸了,對我們實體經濟的沖擊太大了。”蘭雁集團總裁姜明說,去年銀行受存貸比影響,為增加存款要求企業辦理全額承兌,僅這一項就讓企業比2010年多支出貼現利息4000多萬元。“銀行如此持續下去無異于竭澤而漁,如果實體經濟不行了,銀行又怎么生存?”
東方地毯集團總經理崔旗也自嘲,還貸時都不好意思向銀行經理匯報企業掙了多少錢,因為利潤都給銀行還利息了,完全是在給銀行打工。“今年國家出臺了扶持小微企業的政策,像我們上規模的企業,反倒沒有支持了。大河流水小河滿,我們這么困難,小微企業哪來的配套生意?”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