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產業困局待解 2015迎來第一個春天?
圖為海水淡化設備
目前,國內最大的海水淡化項目——國投電力北疆電廠海水淡化工程位于天津漢沽區,該項目現在已建成日產10萬噸淡化海水產能,所用技術為從以色列全套引進的號稱全球最先進的低溫多效淡化技術,已成為國內海水淡化開發利用的樣板工程。
但正是這樣一個具有全行業代表性的樣板工程,目前卻正處于產能閑置、淡化海水找不到出路的尷尬境地。
據北疆電廠海水淡化辦公室主任助理李濤介紹,項目首期投產的四套裝備每套設計產能2.5萬噸,目前只有一套在運行,日產淡水1.8萬噸。這表明擁有10萬噸設計日產能規模的海水淡化項目產能利用率不到20%,產能閑置情況嚴重。
李濤表示,設計能力無法正常達產的直接成因是下游水廠對淡化海水的需求不振。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去年全年北疆電廠海水淡化產量為625萬噸,其中近400萬噸為電廠自用,其余不足1/3產量并入電廠相鄰的城市供水管網。
事實上,北疆電廠面臨的開工不足現象在當地并非特例。據悉,目前天津已建成投產的6家海水淡化廠均存在大面積停工現象。大港區新泉海水淡化廠日產水約7萬噸,目前全部供給附近的一家乙烯生產廠作為工業用水,設備處于半停半開狀態;天津開發區的泰達新水源海水淡化廠目前已全線停產;而大港發電廠的兩套日產0.7萬噸淡化裝置僅有一套在用,主要用于鍋爐補給水,且無法滿負荷運轉。
李濤表示,北疆海水淡化一期10萬噸項目共投資了20多億元,以目前每天最低幾千噸的售水量,短期內根本無法收回成本。而設備一停轉,每年折舊費用就高達上億元。
處于產業鏈下游的供水企業也同樣在喊虧損。濱海水業集團下屬的龍達水務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目前每接一噸淡化水就要虧損3.5元,他們暫時對每天輸入的高價海水淡化水的差價進行掛賬處理。
國投北疆電廠
2月中旬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首次將發展海水淡化產業上升為“國策”。受這一政策利好影響,海水淡化概念股集體走強,市場紛紛預期“十二五”期間這一新興產業規模可達上百億元。
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樂觀。在已經基本搭建起一套完整的海水淡化產業鏈框架的天津市,呈現的是海水淡化產能閑置、全行業虧損、系統規劃缺失的局面,這或許是目前國內海水淡化產業化現狀的一個真實縮影。業內權威人士表示,成本高懸是海水淡化產業化道路上的最大障礙。不過,隨著各大城市水價改革的逐步推開及淡化技術的提升,海水淡化成本與普通水資源處理成本的差距將縮小。預計到2015年后,海水淡化產業有望真正迎來“春天”。
高成本之惑
在龍達水務負責人看來,海水淡化水目前無法被廣泛引入水廠的直接原因是其高昂的成本。目前,天津市淡水主要來源于引灤入津工程。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目前引灤入津的原水價格為1.75元/噸,加上處理工序、管網折舊,總成本約4元/噸。目前天津工業用水價格為7.5元/噸,居民用水為4.5元/噸,以目前龍達引入海水淡化水每噸售價8元來衡量,無論銷售給工業企業還是居民均存在差價倒掛。如果再加上管網輸送費用,海水淡化水的價格將更高。
“引入水廠后,后期處理的成本投入也是一筆不小開支。”該負責人說。原來,海水經淡化處理后PH值比一般自來水低,呈弱酸性。如果要直接輸入城市供水管網,長期會腐蝕傳統鐵質管網,同時還影響人飲用后的正常口感。因此,淡化水引入水廠后須進行一定的調節PH值及水質硬度的處理工序,例如將淡化水與普通水按1:3比例摻混,離子交換吸附等,這在技術上盡管沒有難度,但會直接增加水廠的供水成本。
對于水廠有關淡化水的反映,李濤表示,海水淡化企業一直都在積極與他們溝通。就水淡化成本來講,他算了一筆賬:淡化1噸海水的直接成本約4元,加上設備折舊及財務費用4元,總計8元左右。如果把目前無法運轉而白白增加的設備折舊費用攤在其中,可能要更高。
李濤表示,每噸水8元是硬性成本,北疆電廠的獨特優勢在于利用電水聯產模式,能夠通過電廠直供電降低占海水淡化成本1/3比重的用電成本投入,一般的獨立海水淡化項目成本可能要高于8元。
李濤說,海水淡化成本盡管目前高過引灤入津水,但對于天津這樣的嚴重缺水城市來講,僅靠每年10億立方米輸送能力的灤河水根本無法滿足長遠用水需求。即使南水北調工程即將建成來水,但其綜合成本肯定比海水淡化水高。而且長遠來看,海水淡化的成本海水還會隨技術的提升及規模的擴大而不斷降低。
管網,還是管網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全球范圍內,目前海水淡化解決了全球2億多人的飲水問題,海水淡化水已成為海灣國家的重要水源之一。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工程師阮國嶺表示,盡管如此,海水淡化對于中國來說,還屬于新興產業,產業化處于初級階段,解決成本高問題需要時間。
多位業界人士表示,海水淡化要充分產業化,有些問題卻不能靠時間來化解。眼下,比成本更迫在眉睫的問題在于,輸送海水淡化水的管網建設及相關規劃的提前布局。這與目前國內污水處理行業碰到的行業發展瓶頸十分雷同。
長期以來,污水處理行業由于配套管網的建設嚴重滯后,導致國內眾多污水處理裝置長期閑置,污水處理產能無法有效釋放。李濤表示,天津淡化海水普遍尋不到出路的一個主要障礙也在于用于輸送海水淡化水的專業管道無法配套,而現有的城市供水管網又不能直接利用。
上述龍達水務負責人表示,海水淡化水會腐蝕老舊的鐵質管道,引入規模小時尚可通過摻混普通水來解決,但一旦規模上來了,摻混普通水就很可能無法足量配置。除非對現有管網進行全面改造,更換成PVC管,但這是一個十分浩大的工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