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碳稅來襲 中國鐵礦石進口成本或被推高
除了碳稅,澳大利亞礦產資源租賃稅議案Minerals Resource Rent Tax,有待今年在澳參議院通過施行,計劃于今年7月1日開始,對鐵礦石及煤炭企業的銷售利潤征收30%礦產資源租賃稅。
澳大利亞礦產資源租賃稅的征收意向由來已久,早在2010年5月,時任澳大利亞總理的陸克文提出擬面向大小礦商,征收稅率高達40%的“資源租賃稅”,以取代各州政府浮動在2%~10%的“特許開采稅”,這引發了澳大利亞經濟界以及政壇“地震”,陸克文也迫于壓力辭職。
繼任的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與礦商展開多輪談判,提出新的礦產資源租賃稅議案,對所有年度盈利超過7500萬澳元的鐵礦石和煤炭企業,征收30%礦產資源租賃稅。
礦產資源租賃稅一旦執行,將會對鐵礦石、煤炭兩種價格形成一定的高位支撐,將成本轉嫁到下游消費者,“礦產資源租賃稅相比碳稅,對中國的影響不會更小,只會更大。”王毅剛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除中國鐵礦石進口成本會增加,中國煤炭進口成本也會增加。
根據光大證券報告,由于碳稅的增收,澳大利亞平均每噸煤稅收增收碳稅3澳元。2010年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煤炭3696.3萬噸,2010年從澳大利亞煤炭進口量占中國煤炭進口總量的22.3%。
但是,“由于澳大利亞煤炭在對中國進口方面,沒有明顯的賣方優勢,中國可以尋求替代進口國,中國煤炭自給率較高。”王毅剛指出。
可否借鑒為中國碳稅切入口?
澳大利亞的碳稅思路可以給中國帶來啟示,“中國政府在碳稅設計上,對那些產能占世界產能比重較大、短期內不會出現大規模替代產能的行業,可以有類似于澳大利亞碳稅的國內碳稅方案。”王毅剛指出。
澳大利亞碳排放占據全球1.5%份額,由于該國相對稀少的人口2200萬人,使其成為全球發達國家中,人均碳排放最高的國家,也使其面臨來自國際的碳減排壓力,該國由此提出碳稅方案。
事實上,從陸克文到吉拉德,澳大利亞碳稅方案幾經演變。陸克文之前提出的碳排放交易方案,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曾多次受阻。
繼任者吉拉德做出妥協,改變陸克文一步到位引入碳交易機制的做法,分步驟進行,先實施固定碳價機制,再引入碳交易機制。為爭取足夠支持,吉拉德宣布的固定碳價計劃中還納入了一系列補償計劃,包括政府將固定碳價一半以上的收入,通過增加補貼和減稅等方式為90%受影響家庭提供補償,并通過稅制改革使民眾無需提交退稅申請就能獲得補償。
另外,澳大利亞碳稅方案還將通過實施“就業和競爭力方案”,為排放密集的貿易競爭型行業提供94.5%或66%的補貼。
吉拉德推行碳稅方案,主要是為了獲得澳大利亞綠黨的支持,為參與2013年大選贏得重要政治籌碼。
最關鍵的是,澳大利亞把碳稅的“寶”押在了中國持續的購買力上,就鐵礦石行業而言,由于中國的強勁需求,澳大利亞政府去年預測,到2012年6月,該國鐵礦石出口量將增長8%,增至4.37億噸。
在中國占有世界主要生產能力的優勢出口產業上,中國具有通過類似于澳大利亞碳稅設計的國內碳稅方案,把出口商品中隱形的內含碳imbedded carbon顯性化的機會,這并不見得會導致喪失國際競爭能力。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