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碳排放交易平臺
據了解,作為經國家發改委確認的全國第一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市之一,上海將主動順應國際主流趨勢,運用市場機制推進節能減排,積極推進交易平臺以及碳市場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加快節能減排技術和機制的創新。建設碳交易、排污權交易以及其他環保能源權益交易市場是一次綜合性的重大機制創新,會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如何在相關交易機構中加快建立健全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經營管理機制,充分發揮股東的資源優勢,不斷加強隊伍建設和業務創新,都是“極有分量”的新課題。
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也表示,希望上海的環境交易機構不斷創新發展,依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區位優勢,努力發展成為“服務本區域和全國市場、并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環境資源國際性交易機構。
有望成為“新的增長點”
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也已參與了上海的碳交易試點。此項基金的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賀邦靖表示,以低碳技術為引導的新興產業發展,不僅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找到了出路,而且成為提振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成為中國“十二五”經濟發展的重點。
相關專家表示,全球實踐證明,利用市場機制不僅可以控制減排,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減排成本。上海市政府此次下決心推動強制性減排市場的試點工作,可大力發展與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相關的核證、咨詢、會展、金融等新型服務業,讓低碳產業成為上海新一輪發展的增長點。
在中國環境類權益市場中,上海是最早探索的城市。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負責人林健說,2008年前后,國際碳交易市場迅速發展,但國內環境能源交易市場尚未啟動,尚沒有形成一個相對有序的環境能源交易“氛圍”。2008年8月初,上海環境所經國家發改委同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正式成立,成為全國首家環境能源交易機構。這彌補了國內相關領域交易機構的空白。
到目前為止,上海環境所已成為全國環境能源交易的中心市場之一,推出了包括了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交易、自愿減排交易、合同能源管理融資項目、低碳技術產權交易等6個品種。截至去年底,上海環境所共實現掛牌金額326億元,成交金額74億元,交易規模領先全國。與此同時,上海環境所還在國內建立了7家分所,逐步建立起了全國性的環境能源交易網絡,并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建立了南南全球環境能源交易系統,已在全球30個國家設立了34個工作站,加強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環境能源交易,通過市場的方式,提高了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目前,上海環境所已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引進了英大國際控股集團、寶鋼集團、華能集團等10家中央和地方的企事業單位作為股東。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