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汽車零配件產業岌岌可危 90%產品處于低端
去年,中國輕松衛冕“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盡管成績喜人,但這對于中國本土的整車廠和零配件企業來說卻一點也興奮不起來,因為它們所分到的市場紅利只是最小的部分,跨國零配件企業則“吃掉”了“最甜的部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本土零配件企業面臨的“三明治”危機日益嚴重,產業轉型迫不及待。
90%產品處于低端
穿過一臺臺機器設備,華翔集團董事局主席周辭美透過機器轟鳴聲對筆者感嘆:“這個工廠現在已經裝配上一半的機器來取代人工,生產效率就會提高不少,產品質量的一致性也有保證。”
這個工廠是華翔集團在寧波西周鎮的塑膠件生產基地,主要給上海大眾等合資汽車廠商供貨,周圍有大大小小的工廠幾十家。“華翔上世紀90年代通過做空調外殼磨具配套起步。當時我們找汽車廠商合作,人家不讓我們做高科技高利潤的項目,只是讓我們做一些原有配套商不愿意做的項目。”周辭美告訴筆者,不過,之后通過不斷轉型升級,訂單結構有所調整。
過去五年,中國汽車產量出現了罕見的高增長,與此同時,汽車零配件生產企業經歷了黃金增長期,一大批企業從幾億元的年銷售收入發展到十幾億甚至幾十億元。一些本土零配件企業抓住了時機紛紛上市, 2011年就有11家企業上市。
此前曾有研究指出,中國汽車零配件供應商繼續保持世界上最高的盈利水平,2010年的平均利潤率約為10%,比整車廠商的利潤率高2.4個百分點,并為2008年利潤的兩倍。數據顯示,中國汽車零部件的銷售收入在2010年增長了44%,達到約1.644萬億元人民幣。
不過,尷尬的是,本土零配件企業占據了國內零配件企業的80%,銷售額只占20%,并且生產的90%產品集中在低端市場,而其余10%高端產品的廠家也基本不是“純正的血統”,而是合資企業。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調查,在國內的汽車電噴系統、發動機管理系統、ABS和安全氣囊等核心零部件的產量中,外資企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00%、100%、91%和69%,進口自動變速器在國內市場上的份額也高達78%。
“本土零配件企業的規模在不斷擴大,但本土零配件企業普遍自主研發能力弱,產品趨同,并且技術含量低,尤其缺乏轎車主要總成和關鍵部件的核心技術。”蓋世汽車網總裁陳文凱表示。
資深汽車專家賈新光認為,中國汽車零配件企業的弱勢狀態,不是由放開股比造成,而是國內汽車產業長期“重整車、輕零配件”導致的惡果。
“三明治”危機
一家跨國零配件企業中國區負責人則認為,很多本土零配件企業耐不住寂寞,喜歡掙快錢,企業缺乏長遠規劃和做大產業的動因,技術研發投入低。雖然有些企業從規模上看比較大,并給整車廠配套,但是在整車廠新一輪的提升質量的浪潮中,如果不加大技術研發就有可能面臨淘汰。
本土零配件企業面臨的壓力日益加大,此前通過市場“蛋糕”做大就能分享到行業利潤的機會越來越少,未來將會面臨來自外資零配件企業加緊布局中國汽車市場和自主品牌車企集體往上走的雙重夾擊。
調查顯示,就工信部等部委去年12月29日發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將鼓勵重點從“整車制造”轉變為“關鍵零配件制造和研發”是否會沖擊到本土零配件企業,49%的投票人士認為外資零配件企業會加大中國市場布局,并且對本土零配件企業形成沖擊。
陳文凱告訴筆者,截至2010年,德國汽車零配件供應商已經在中國設立180家生產工廠,而且繼續在華擴大產能。日本愛信精機2011年開始把精力放在中國市場,一年內成立了3家從生產、銷售到研發的公司。進入中國市場較早的外資零配件企業博世、博澤都加大了中國市場投入力度。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