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什么時候才能擺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局面?
曾幾何時,鋼鐵行業還是暴利的代名詞,但今天時過境遷,行業已經走到了虧損邊緣,完成這個轉身只用了5年的時間。
中國巨量的鐵礦石需求并未帶來“量大從優”的買方優勢,相反,國外三大礦山巨頭卻賺得缽滿盆盈。
過去的幾年,中國鋼鐵行業總體上技術含量更低的長材品種比板材品種盈利更強的尷尬局面一直存在。
2011年12月19日,在上海召開的鋼鐵行業運行分析協調會上,一位與會代表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今年以來我國鋼鐵行業運行總體平穩,但10月份以后,鋼鐵行業運行出現新情況,企業生產經營難度加大,市場倒逼機制進一步強化。
緊隨其后,12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做好兩節兩會期間工業經濟運行組織協調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加大組織協調力度,幫助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克服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防止出現大面積資金鏈斷裂”。
雖然未提及鋼鐵行業,但該文件第二天就以簡訊的形式被刊登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官方網站上。
這絕非危言聳聽。對于國內鋼鐵行業而言,冰冷刺骨的寒冬來得更快了些。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77家大中型鋼鐵企業銷售利潤率僅為0.47%,環比下降82.6%,處于歷史最低水平,虧損面由9月份的9家增至25家,虧損面擴大為32.5%,虧損額為21.25億元,比9月份增加18.3億元。
中國第二大鋼鐵公司——鞍鋼在1至10月份創造了1927.07億元的銷售總收入,但其利潤僅有26.94億元,銷售利潤率跌至創紀錄的1.4%。
同樣另一組數據也印證了行業利潤已跌至冰點的事實。2011年1~10月,500萬噸以上鋼鐵企業利潤率下降到了2.99%,而大部分國營鋼鐵企業利潤率低于2.99%這一水平。
“原材料價格上漲,運營資金趨緊,鋼材價格持續下滑,鋼鐵全行業已經陷入全面虧損邊緣,10月份的利潤總額和銷售利潤率已分別降至13.8億元和0.47%。”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張長富在12月17日召開的“2012年中國鋼鐵市場展望”年會上發出如此感慨。
在2006~2007年的好日子里,鋼鐵行業的毛利率可以達到15%~20%。如今,鋼鐵業卻面臨全面虧損。
上游:高高在上的鐵礦石價格
業內人士分析,鋼鐵業從高峰迅速滑落到谷底,上、下游的雙重夾擊是主要致因。
在我國鋼鐵產能大幅擴張的同時,由于國內鐵礦產資源并不充裕,作為上游的鐵進口礦石(以品味63.5%的鐵礦為基準)價格連年持續大幅增長。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資料,2000年,中國鐵礦石進口6997萬噸,2005年達到2.75億噸,到2010年進口量已經達6.2億噸。進口礦產消費比例從2000年的25.21%持續增長至67.72%。
過去幾年里,中國巨量的鐵礦石需求并未帶來“量大從優”的買方優勢,相反,來自中國的需求推漲了全球鐵礦石價格走勢。鐵礦石原材料價格芝麻開花節節高,從2000年進口鐵礦石的價格約在20~30美元/噸一路飆升,逼近200美元/噸。“瘋狂的石頭”價格翻了好幾番。
2011年,鐵礦石價格高位寬幅震蕩,振幅在120~200美元/噸。由于中國強勁的需求,鐵礦石價格于2月中旬創下193美元/噸的記錄,盡管下半年有了明顯的跌幅,10月鐵礦石價格跌至120美元/噸,隨后因中國鋼廠補充庫存,價格又升至134~136美元/噸。由于前幾個月價格很高,全年的價格平均大約仍在170美元/噸的范圍。
另一方面,國內鐵礦石庫存量仍然上升。截止2011年11月末,國內主要港口鐵礦石庫存量為9733萬噸,同比增加2571萬噸,增幅為35.9%,消化這些高價位買下的鐵礦石,成為許多鋼鐵企業的一塊心病。
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三大礦山巨頭牢牢壟斷上游供應,憑借壟斷優勢,不斷蠶食鋼鐵業的利潤空間。據主管部門一份內部統計報告顯示,2010年國內大中型鋼企實現利潤897億元,折合美元計算(按照2011年2月17日人民幣匯率1美元=6.5846人民幣元)約合136億美元。而必和必拓全年凈利潤為170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鋼鐵行業的總體利潤,甚至不及必和必拓一家礦山的利潤。
分析人士認為,三大礦山巨頭“獲取巨大利益后仍不滿足,繼續對國內鋼鐵企業敲骨吸髓”。從2010年開始,一年一談的鐵礦石長協價被三巨頭摒棄,由一季一談的季度價取而代之,并逐步過渡到指數化定價。原因在于,過去的幾年,鐵礦石現貨市場價格大多數時間高于長協價,將長協價格逐漸向現貨價格轉化,礦商便能攫取更大利潤。
下游:“跌跌不休”的鋼價
在下游,鋼鐵業同樣面對著萎靡不振的市場需求和“跌跌不休”的鋼價。
2011年上半年鋼材價格短暫上漲,但是從三季度市場需求開始走低,鋼材價格率先下跌,之后延續弱勢至今。
就國內市場需求看,2011年以來房地產繼續實行嚴厲的調控政策,商品房更是重點調控對象。目前雖形勢仍不明朗,但2012年商品房繼續實行嚴厲政策幾乎是板上釘釘。商品房投資增速面臨繼續下滑的風險,全年商品房對鋼材消費的提振繼續低迷,增速或出現負增長。
此外,交通基礎設施及相關設備的用鋼需求預計將繼續下降。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11年1~10月我國總計出口鋼材4099萬噸,其中10月份出口環比出現大幅回落,降幅達9.26%。業內人士分析,導致其下降的主要原因來自外部——自二季度以來,國際鋼價持續下跌,美國粗鋼產能利用率的下滑也同樣反映了外需低迷的現狀;歐洲方面,歐債危機愈演愈烈,鋼鐵市場情緒繼續惡化,嚴重需求萎縮。
產能過剩怪圈
產能過剩問題一直困擾著國內鋼鐵企業。“十五”以來,我國鋼鐵產能持續快速增長,“十一五”期間,我國鋼鐵產量比上一個五年增長了2.75億噸,增幅達80%,至2010年已占全球鋼產量的44%。
到了2011年,國內鋼鐵產能產量繼續穩步增長。據測算,2011年國內新增高爐63座,煉鐵產能合計8559萬噸,其中華北的唐山地區新增高爐最多。
中鋼協副會長張長富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2011年1~10月,鋼鐵行業投資再次出現明顯增長,黑色金屬礦采選、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65.2億元,同比增長18.9%,2010年同期的增速只有1.6%,增速同比加快了17.3%。這表明,在產能過剩大背景下,鋼鐵行業仍存在產能擴張增長的現象??梢灶A見的是,這些投資都會逐漸在2012年后開始逐漸兌現為產能。
從數據來看,在近兩年新增高爐中,有效容積達到3000立方米的僅5座,占比僅為6.5%。相比之下,有效容積為1000~2000立方米的占新增總量的74%。這表明中小型企業成為新增產能的主力軍。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