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商迅猛發展 零售業情何以堪?
零售業
據前瞻網記者獲悉,國家稅務總局、商務部等相關部委正在研究調研電商征稅的具體措施,年內或對網店開征5%的稅收。這或許意味著電商立法正式啟動破冰,列入立法進程。
近年來,中國電子商務發展迅猛,作為新興產業,十幾年來,中國電子商務零售交易以年均高于40%的增速迅猛發展,2012年交易總規模已達1.2萬億,占據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的7%,相當于全國連鎖百強的年銷售總和。電子商務無疑成為現代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已滲透到社會經濟的諸多領域。但是,電商行業自身存在的假冒泛濫、漏稅和知識產權等法律法規監管空白,監管真空、執法缺位,給行業帶來不公平競爭,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管理體系,同時影響了零售行業的健康發展。
一是事實上的不公平,沖擊實體零售業。對于電子商務網稅收政策上的監管空白,假冒偽劣的橫行,客觀上造成了網絡零售與實體零售的不公平競爭,導致實體零售和電子商務兩種價格的坐標體系被徹底打亂。網上購物的價格比實體零售行業低1-2個點左右比較正常,這是網購低成本高效益形成的價格優勢體現,但是現在電商相較實體零售店有十幾個點的價格空間的話,這根本在于稅收的不公帶來了巨大的價格差異空間。
作為新流通模式,C2C電商具有較強的產業替代性,這種產業替代的殺傷力是巨大的,對傳統實體零售形成巨大的沖擊,中國零售企業和實體零售店鋪近千萬家,國內貿易就業人數超過1億人,如果一旦在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下,實現完全替代,對于傳統實體店的沖擊將是災難性的。在實現替代的同時,另一方面,此類C2C的產業創造性偏弱,不利于品牌企業和創新企業的成長。
二是不規范的C2C模式降低產業鏈效率,阻礙中國經濟創新。誠然,通過多種政策補貼和監管空白,一些不規范的電商為消費者節約了成本,但這是在假冒偽劣、漏稅和知識產權不規范的背景下取得的補貼,這種補貼并不具有可持續性。只有技術和規模才能產生效率,才是產業發展的正確方向。換句話說,如果此類電商規模不斷膨脹,將會阻礙中國經濟創新和效率提升,導致企業和經濟競爭力下滑。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