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雙反”將至 光伏大佬加快海外設廠
雙重打擊?
除了將被征收高稅率,中國的光伏企業或將遭受上游原材料多晶硅成本增加的雙重壓力。
2012年7月,應江蘇中能硅業、江西賽維LDK光伏硅科技、洛陽中硅高科技、重慶大全新能源等中國四大多晶硅企業申請,商務部對原產于美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對原產于韓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
3個月后,商務部又發起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的“雙反”調查,并決定對這兩個案件合并進行調查。
此舉被認為是對歐盟“雙反”調查的反制措施。在歐盟公布初裁結果后,中國商務部也將公布對歐美韓三地多晶硅產品的“雙反”調查初裁結果。
此外,一位光伏企業高層人士透露,除了對產自歐洲的多晶硅產品進行“雙反”調查外,中國或將對產自歐洲的其他產品,例如汽車、電子產品等也發起調查。
不過,此舉遭到下游組件、電池廠商的集體反對。英利、天合、阿特斯等企業認為,若對歐盟韓多晶硅產品進行雙反調查,將提高這些企業的上游采購成本。
目前,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幾家大的組件、電池企業的上游多晶硅原料來源中,進口的比重占到60%以上,其中歐美韓三國占了近90%。其中,尤以德國瓦克、韓國東洋、美國哈姆羅克等少數幾家企業為主。
以2012年為例,中國多晶硅市場需求總量約14.5萬噸,其中8.28萬噸來自進口。其中,歐洲方面以德國為主,德美韓三國占據中國多晶硅進口的87.6%。
同期,中國多晶硅產量為6.3萬噸,較2011年下滑23.8%。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多晶硅產量不足1萬噸,較去年同期下滑50%以上。
王亦逾稱,英利的上游硅料主要來自上述三家企業,公司的硅料進口量占總量的60%~70%。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目前多數組件、電池廠商都與國外大型硅料供應商簽有長單合同,這些合同多簽訂于2008年前,當時的合同價格為40~60美元/公斤。
目前多晶硅現貨價格多數在30美元/公斤以下。業界認為,中國若對歐美韓三國多晶硅產品進行雙反調查,或將進一步推高這些企業的硅料成本。
不過,事實或許沒有那么糟。王亦逾透露,從2009年開始,中國的組件廠商與國外多晶硅廠商就已經經過協商,將當初的長單價格下調。“我不能告訴你英利與硅料供應商現在執行的價格,但可以說的是接近市場價。國外供應商也在不斷調整多晶硅供應價格,前提是得采購它們更多的硅料。”王亦逾說。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