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價下跌20% 發電企業繼續虧損
發電企業如何扭虧?
上月底,國家電監會發布了《電力監管年度報告(2011)》,根據《報告》,中央五大發電集團(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中電投)去年電力業務共虧損了151.17億元,同比負增長348.32%。除華能電力業務贏利1.92億元外,其他四家均為虧損。虧損最為嚴重的大唐發電,虧損額達到58.22億元。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自2008年以來,我國曾多次提高電價,但電廠一直虧損嚴重,無法走出“虧損后提價、提價后依然虧損”的局面。
雖然大幅度減虧是事實,但是業內專家認為,如果不改變市場煤、計劃電的畸形體制,電企不可能短期內實現扭虧,中電聯秘書長王志軒表示,今年五大電廠火電業務仍處于虧損狀態。
財務費用拉低利潤
根據電監會的《報告》,去年五大電力集團發電業務幾乎全部虧損,唯一盈利的華能利潤僅1.92億元,大唐巨虧58.22億元,華電虧損45.86億元,中電投虧損39.96億元,國電虧損較輕,為9.06億元。
而去年中電聯發布的《全國電力供需與經濟運行形勢分析預測報告》稱,2011年上半年五大發電集團電力業務虧損66.5億元。這意味著五大電企的電力業務在下半年虧損了84.67億元,比上半年增虧27.32%。
為解決電企的虧損問題,去年國家曾三次上調電價,上調次數為歷年最多。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去年4月10日,國家發改委上調了山西、青海、甘肅、海南等12個省的商業和農業用電價格,平均上調2分左右。
去年6月1日,發改委將安徽、湖南和江西三省也納入電價上調的范圍,電價上調1.67分。去年11月30日,發改委再次上調電價,從去年12月1日起將全國燃煤電廠上網電價平均每千瓦時提高2.6分。同時,也對電煤價格發出了限價令,并對備受關注的脫硝補貼也給出了每千瓦時加價0.8分錢的試行政策。此次上調,僅以2011年的發電水平,電企就可以增收千億以上。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電企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煤價的持續走高,但電企存在的其他問題也值得重視。
《報告》顯示,虧損最為嚴重的大唐集團,銷電收入1595.05億元,但其發電成本1466.58億元,成本接近其銷售收入。值得一提的是,大唐集團總的財務費用達到202.91億元,說明其借款額較高,如果不是其他業務收入彌補,大唐集團將整體虧損。其他電企的財務費用也與其不相上下。
五大發電集團在全國發電量中占非常大的比例,基本上能反映國內發電業狀況。截至2011年底,全國發電裝機總容量達10.6億千瓦,同比增長9.3%,年發電量達4.72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9%,我國發電量和電網規模已居世界第一位,其中5大發電集團年末總裝機容量51472萬千瓦,約占全國全口徑裝機容量的48.75%。
值得關注的是,火電投資這幾年持續下降。五大發電集團的火電業務自2008年開始年年都在虧,這兩年尤其明顯,2010年,五大電企運營的436個火電企業中已有236個處于虧損狀態。
時代周報記者根據電監會的披露發現,五大電企的財務費用全都超過利潤,最低的為中電投,財務費用也超過150億元,由此可見,這些公司在融資上依賴貸款。
中電聯秘書長王志軒表示,現在五大電力的資產負債率已經超過86%,五大電力的財務成本有走高的趨勢。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李廷認為,五大電力集團擴大投資所需資金主要依靠貸款,而貸款利息已經超過甚至接近其凈利潤,進一步拉低其盈利能力。如果不是高達200億元的財務費用,大唐集團發電盈利就是100多億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財務費用將是拉低其利潤的主要原因之一。
煤價下跌仍多半虧損
當電企因為煤價走高而虧損時,煤電聯營成了電企的救命稻草,去年9月,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長表示,“煤電聯營”將被作為一項長期政策堅持下去。
據煤電資源網總監趙玉偉介紹,目前,五大電力逐漸收購一些煤炭公司,并且像神華等煤炭企業也開始收購發電廠,而這是目前保障供應、降低成本的最有效的方法。
2011年10月28日,中電投下屬的漳澤電力在連續2年虧損、停牌近4個月后進行了重組,以不低于5.56元/股的價格向大同煤礦集團有限公司、大同煤炭集團臨汾宏大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發行約6.23億股股份用于購買其旗下的發電業務。重組后同煤集團持有漳澤電力31.99%的股權,一躍成為最大股東。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