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民眾愚昧致使轉基因水稻商業化遇阻 年損失200億
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及《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轉基因作物獲得安全生產證書后,還需通過品種審定,并獲得種子生產許可證和種子經營許可證后,方可進入商業化生產。
玉米作為最主要的飼料作物,在中國播種面積在4億畝以上,年總產量在1.5億噸左右,目前是批準轉基因市場化呼聲最高的作物。
黎志康表示,“出于糧食安全等方面的考慮,國家需要加快發展玉米生產,這是放行轉基因玉米安全認證的主要背景。”一位農業領域的資深人士表示,“如果不推廣轉基因玉米,到2020年,我國玉米需求量將超過2億噸,但產量只有1.7億~1.8億噸,供需缺口在2000萬噸以上。”
水稻轉基因受困 年損失200億
2011年4月,《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出臺,把“推進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列入重點任務。
2012年1號文件,再次強調了轉基因技術,“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在農業生物基因調控及分子育種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
“我國轉基因研發起步比較晚,在主要作物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朱禎表示,“但在轉基因水稻領域我們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因為水稻并不是美國的主要糧食,對該項轉基因并不重視。”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中國的轉基因水稻研究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本世紀以來,中國科學家相繼完成了一系列水稻品種基因組“精細圖”的測序及序列分析,同時,還培育了世界一半以上的轉基因水稻材料,用于水稻轉化的目的基因達50多個,性狀涉及抗逆、品質、生物反應器、高產等。
“轉基因水稻商品化從技術上來說已經完全成熟了,之所以遲遲不能推廣應用問題在于其他方面。”朱禎稱,各種對于轉基因糧食作物的誤解和爭議使得政府“慎之又慎”。
黎志康認為,偏于負面的輿論環境使決策層對于放行轉基因水稻過于謹慎,“沒有人拍板”,“以已經拿到安全證書的兩種轉基因水稻為例,如果從2001年環境釋放試驗算起其審批過程已長達10年。”
無法商品化顯然阻礙了轉基因研究的進一步投入和技術更新。黎志康表示“部分以轉基因項目名義申請的經費只好被用到別的研究領域了”,“國家在轉基因研究領域投入這么多錢,但消費者享受不到這一技術帶來的好處。”黎志康覺得特別惋惜。
水稻是亞洲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也是世界50%以上人口的主食。據前瞻產業研究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水稻種植面積約2667萬公頃,每年的農藥用量在十幾億元以上。
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黃季焜研究員做過研究,轉基因水稻節約農藥80%,增產6%-9%。據業內人士估算,“如果我國不進行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推廣,就相當于每年放棄了200億元的收入。”這無疑是一筆非常大的損失。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