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民眾愚昧致使轉基因水稻商業化遇阻 年損失200億
“現在再不重視,將來要吃大虧。”黎志康表示,他目前并不直接從事轉基因領域的研究,但了解轉基因技術。他表示,由于重視程度不夠,中國曾經在轉基因作物研究領域吃過大虧。“1994年以前,我國一直是大豆的出口國,由于沒有及時跟進轉基因大豆技術,現在嚴重依賴進口,每年進口大豆5400萬噸,80%是轉基因大豆,失去了自主定價權。”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目前大豆的主要生產國是美國、巴西、阿根廷和中國,除了中國其他三個國家都采用了轉基因大豆,其中美國和阿根廷,97%的面積已經都種了轉基因大豆,經濟效益十分巨大。
同樣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巴西,對于轉基因技術態度相當積極。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巴西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已連續4年呈現兩位數的同比增幅,增長率位居全球第一。2011年其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到3030萬公頃,相比2010年增加了20%,目前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并成為為數不多的自主研發轉基因產品進入商業化生產的發展中國家。
這無疑讓中國政府感到不小的壓力。
2006年中國政府通過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確定為未來15年力爭取得突破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
2007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種子行業里最大的央企中國種子集團公司并入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公司。靠上中化集團這棵大樹,曾讓外界對于中種集團在最炙手可熱的轉基因育種領域寄予厚望。
“我國有8000多家種子企業,做育種的不到100家,絕大多數只能稱之為銷售公司。”黎志康表示,“中種集團可能是國內轉基因水稻育種研發能力最強的大型央企。”
據了解,中種集團與華中農業大學合作研發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及雜交種“Bt汕優63”于2009年12月獲得農業部首次發放的關于轉基因糧食作物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當時各方一致認為,轉基因水稻商品化種植應該是兩三年間的事。
然而轉基因水稻至今未被許可商業化生產。近日,中種集團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聲稱將大幅提高種子真實性檢測準確性,提高育種效率。近年來,“原來一個品種平均8到10年的育種周期,現在只要3到5年就可完成。”
不久之前,中種集團立項投資50多億元建設國家級種子生命科技中心,采用基因等高技術手段,依靠商業化育種模式,加快育種進程。
審批慢錯失良機
2008年7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正式啟動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計劃在15年左右時間里投入資金200億元。朱禎表示,加快轉基因技術研發已成為各主要農業國增強農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抉擇。
“與美國等種業強國相比,中國農作物種業研究起步晚、發展時間短,仍處于初級階段,企業多、小、散,競爭力不強的問題突出。”黎志康表示,“目前,我國持證種子經營企業多達8700余家,99%沒有研發能力,前10家企業所占市場份額僅為13%。”
黎志康認為,育種技術的落后很大程度歸因于科研與生產相脫節,“我們很多優良的轉基因作物種子,培育出來了卻不能商品化生產,只能躺在實驗室睡大覺。”
2011年4月,《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也指出,“目前我國農作物種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商業化的農作物種業科研體制機制尚未建立,科研與生產脫節。”
“現在轉基因育種的技術更新很快,一個品種的研發只要3-5年,而從實驗室到市場化這一過程的審批可能要走5到10年,一個好的品種很可能在申請審批的過程中已經過時,不具有市場競爭力了。”黎志康說,這是管理體制上的問題,“美國轉基因技術的發達與其寬松而有效的管理體制息息相關”。
國際農業應用服務組織(ISAAA)報告預計,2011年僅全球轉基因種子的市場價值即超過132億美元,是2011年全球商業種子市場370億美元的36%。2010年全球利用轉基因技術獲得的糧食及其他產品的價值大約是1600億美元,年增長率約10%。
目前我國政府已經批準抗蟲棉花、抗蟲楊樹、抗病毒木瓜等轉基因作物進行商業化種植生產。2009年首獲批轉基因糧食作物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抗蟲水稻和轉植酸酶基因玉米至今沒有商業化生產。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