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熊取膽業”為何屹立30年不倒?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膽熊生存的惡劣狀態不斷被環保組織披露,關于要不要保留活熊取膽的爭議也在民間此起彼伏。
據業界人士介紹,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是活熊取膽發展最混亂的時期,以至于1993年,當時的林業部不得不專門下發緊急通知清理整頓養熊場。
該通知專門強調,為盡快消除國外對活熊取膽的不良影響,各地應立即停止新建各種形式的養熊場,立即對現有養熊場及其活熊取膽情況進行調查和清理整頓。
也正是在那個時期,活熊取膽的問題進入了爭議的第一個高潮。1999年,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在廣東番禺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黑熊養護中心,解救了5只被活體取膽的熊。
該機構負責人葛芮認為,如果說,活熊取膽的狀況近年來在我國有一點點改善的話,就是在2009年年底,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與亞洲動物基金曾聯合發起“無取膽熊養殖場”省際聯誼活動,當時有18個省區市的林業部門以文件或公告形式明確重申,本省(區、市)不再批準以養熊取膽汁為目的的各種養熊項目。
據亞洲動物基金提供的資料,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無活熊取膽的省份增加至20個。
2006年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局又一次表態,不再新批活熊取膽的項目,但亞洲動物基金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11個省區建有活熊取膽的養熊場,數量多達98家,而且膽熊的數量已經從當年的6000多只增加至1萬多只。
在專家看來,這1萬多只還是保守數據。亞洲動物基金也表示,他們提到的一萬多只也只是來自部分有數據的養熊場,還有很多養熊場沒有公開的數據。
如果說從藥理上熊膽并非不可或缺,那么對地方經濟而言,熊膽產業是不是就舉足輕重呢?亞洲動物基金的另一個數據是,目前全國既是養熊場又有制藥廠的企業有29家,熊膽制品生產廠家194家。從現有公開資料也很難看出,194家熊膽制品企業究竟給各地的經濟帶來怎樣的作用。即便是養熊場最多的吉林省,也沒有宣稱熊膽的相關產業對當地經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魯亞等學者認為,熊膽產業就是滿足了很少一部分人的利益訴求,但給人民的精神帶來極大傷害,給社會帶來了不良影響,給國家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惡劣影響。
早在2001年,衛生部就專門發文,不再審批以熊膽粉為原料生產的保健食品。以此為依據,2001年以后出現的熊膽保健品即是違規產品,如歸真堂的熊膽茶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