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覬覦“中國制造”
2014-01-17 14:47:42 責任編輯:張澤偉 來源:重慶青年報
有分析人士認為,制造業回歸的方向將最終取決于客戶需求和產品本身。那些要求更少人力、需求適量的產品,最可能轉至美國生產。勞動密集型以及需求量大的商品,則將繼續在海外生產。
曾經的“世界工廠”英國,在經濟危機爆發后,提出“再工業化”,并將已經轉移到其他國家的工廠越來越多地再搬回本國。據英國制造商協會公布的統計數據,約有1/7的英國生產商正在將生產業務遷回本土。
“337條款”變成了中國條款?
中國制造企業在“出海”時并不完全熟悉當地的市場規則,而且美國監管法規多而細,使得中國企業稍不留神就可能觸碰“紅線”。去年7月11日,全球第五大工程機械制造商三一重工被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啟動337調查,以確認三一重工集團的履帶式起重機產品是否侵犯了美國公司的專利權。
“337條款”實為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該節規定,若進口行為存在不正當競爭,并且對美國產業造成侵害,USITC可以應美國國內產業的申請發起調查。而一旦認定某項進口產品侵犯美國國內有效的知識產權,USITC將頒布命令采取行政救濟措施,可阻止侵犯知識產權的產品進入美國境內,或禁止已經進口到美國的侵犯知識產權的產品進行廣告宣傳、銷售等商業行為。
據統計,在已判決的337調查相關案件中,中國企業的敗訴率高達60%,遠高于世界平均值26%。而2013年美國共發起337調查42起,涉及中國企業17起,中國居涉案國之首。
“中國制造”的內在危機
據估算,制造業每創造1美元能為經濟貢獻1.48美元。“長期而言,制造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哈佛商學院教授史兆威稱。
在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13年度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中,中國繼續蟬聯榜首,仍是世界上最具制造業競爭力的國家。但美國從第四位升至了第三位,緊隨德國之后。
比外在壓力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們自己對制造業的態度。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民良在接受重青記者采訪時稱:“近些年,我們這些研究工業經濟的很擔憂,實體經濟的發展環境不是很好。”
針對國內多地在提的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第三產業,周民良稱:“多個城市都在提‘騰籠換鳥’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在調研中,存在一些地區為了發展第三產業,限制制造業的發展。”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稱,要看到我國正處在或者依然處在工業化的中期,有一些地區甚至工業化的中期都沒有達到,所以建立一個強大的工業和制造業國家,應該是我們長期追求的目標。
周民良指出:“我國經過多年的積累,在制造業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經驗和優勢。我們應該繼續鞏固這些優勢,進一步擴大。”“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市場,發揮市場的作用,避免行政力去干涉。”
毫無疑問,現在的中國制造業甚至整個中國經濟都同時面臨機遇與挑戰。而一旦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被美國刻意制造的各種壁壘打斷,前景可能會很不樂觀,但我們已經沒有退路,一旦半途而廢,就會像周民良強調的那樣,“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不能拋棄傳統的制造業,如果都去發展第三產業,最終可能會導致兩頭皆空的局面”。要避免這種尷尬,必須讓“中國制造”與“美國制造”良好共存。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