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調價機制“另有玄機” 價格或持續上漲
體制瓶頸
國家推進天然氣價改的終極目標,是放開天然氣出廠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政府只對中下游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天然氣管輸價格進行監管。但在實踐中,遇到體制改革與價格改革“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沖突。
“目前的方案不是真改革,我們很清楚,還是成本定價。我們討論了好多遍,怎么改都沒有萬全之策。”國家發改委一位官員告訴記者,然而不調價今年年底將出現全國性“氣荒”。“今年以來各地的天然氣需求量有明顯的上升,他們判斷肯定要漲價,“老氣”(存量氣)漲得慢,因此一些城市煤改氣就全力推進,企業的項目也在沖刺。再不調價hold不住了。”
另一方面,中石油集團等壟斷巨頭,也在極力釋放氣荒信號。中石油從西邊中亞國家進氣約3元,但售價約2元一方,國內開采的天然氣是幾毛一方。“有時候跟中石油座談,他們認為越進口越虧,如果不調價那就要少進口。其實國產的天然氣利潤空間很大,都用來暗補了,補了多少,是筆糊涂賬。”一位接近調價方案的專家說。
中國能源研究會的數據稱,中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自2010年剛剛超過11%,2011年已經達到20%,這意味著“接近百分之八十的天然氣是國產的”。
而國家發改委的最新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天然氣進口量約425億立方米,進口依存度27%,“每年提高5個百分點”。
按照發改委的統計,國產陸上天然氣約占7成,進口管道天然氣約占總量的3成。而主要由中石油開采的國產陸上天然氣的出廠價格極低,用發改委負責人的話說“比中亞進口天然氣到岸完稅價格每立方米還要低1.5元”。
“以往表面上進口天然氣是虧損,但其采購占7成的國內陸上天然氣價很低,這個機制是在明虧暗補。但暗補的時候企業不吭氣,虧的時候哭窮減少供應。監管者也沒有什么辦法,這就是體制的問題。”中國經濟交流中心一位專家透露。
由于中國經濟形勢復雜,此次天然氣漲價醞釀很久未能啟動。從今年二季度起,中石油集團開始在華北地區限購天然氣;到年中限氣范圍已經從華北地區逐步擴大至西北、華南、西南等地,大有向全國蔓延之勢。6月下旬,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當前天然氣供應保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锻ㄖ贩Q:“ 3月中旬采暖結束后天然氣用量仍然保持較高水平,主力氣田檢修和儲氣庫注氣進度推遲,部分地區供需偏緊。”
“初步判斷是政策性‘氣荒’”國家發改委的一位官員告訴《財經》,“氣荒”有下游用戶需求上升因素,也有壟斷企業“逼宮”調價的因素,“我們也想了很多應對的辦法……實施天然氣價格改革,是辦法之一。”
國家發改委的調價《通知》中對天然氣價格調整的目標也非常明確:按照市場化取向,建立起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逐步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比價關系,為最終實現天然氣價格完全市場化奠定基礎。
林伯強認為,在現在的上下游一體化的情況下,不能簡單市場化,“那就意味著會持續漲價”。林伯強說:“要價改應該先動體制。“打破壟斷,放開市場、引入競爭,否則怎么去改都會不斷推高價格,重蹈煤電聯動覆轍。”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