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設施全面改造箭在弦上 資金需求達8000億
雖然經過了多年的治理,但如今太湖流域的污染情況一點都沒有減輕。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始于1991年的太湖流域治理已經十年多,耗資已達數千億元。
不過,有消息稱,太湖治理總體方案正在發改委等部門進行修編,有望于年底出臺,方案中將涉及巨額投資。
資料顯示,太湖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這里聚集了中國1/4以上的GDP,然而同時這里也是流域污染嚴重的地區。
2008年5月,根據太湖水污染情況,國務院批準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根據國家發改委地區司的表述,目前太湖總氮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流域污染不止太湖一處,2010年官方公布的數據表明,中國5大水系204條河流中,不能作為水源的Ⅳ類、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合計超過40%。湖泊方面,26個國控重點湖泊(水庫)中,不能飲用的Ⅳ類水4個,占15%:Ⅴ類的有6個,占23%;劣Ⅴ類的10個,占39%。地下水質量狀況也不容樂觀,2351個監測點的水質為較差-極差級,占全部監測點的57%。
太湖治理在中國具有標桿意義,這個最富有地區的環境治理能否取得成功,對全國的水污染防治而言將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太湖的治理都難以取得成效,那么其他流域治理也將很難獲得實效;如果太湖治理成功,那么經驗則可以復制到其他流域。
然而,今年的情形或許將會有所不同,各方人士均感受到治污的壓力。一份關于城市自來水達標情況的調查激起了關于城市自來水安全問題的探討。5月有媒體調查稱,2009年全國城市飲用水水質實際合格率僅為50%左右。雖然后來住建部回應稱,2008年、2009年大抽檢中,城市自來水廠水質達標率為58.2%,2011年最新抽樣檢測顯示,水質達標率已為83%,但仍然引起軒然大波。
事件的意義在于大大擴展了公眾對于水污染與防治的關注度,當水污染與每個人的健康聯系在一起時,水污染問題已經不再是少數環保人士所探討的話題,而成為了一種全民關注。
這種來自于社會的壓力一方面促使政府提出更嚴厲的標準,另一方面也帶來大規模的環保治理需求。
今年6月份,住建部發布了《全國城鎮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目標》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對出廠水質不能穩定達標的水廠全面進行升級改造,7月1日,新的飲用水國家標準開始實施。包括此前已經出臺的污水處理規劃,關于城市水投資的總額約達8000億元投資。
北京大岳咨詢公司總經理金永祥表示,可以確定未來幾年中自來水、管網升級改造和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將帶來巨大的投資需求。
在他看來,這些需求主要存在于幾個方面,一是城市自來水水質標準的提高會帶來水廠改造的需求。二是供水管網和污水管網的新建和升級改造,這不僅包括大量城市新區和新城建設所帶來新的管網投資,還包括舊系統的管網改造以及城市和農村的管網一體化建設。除此,如果將排水改造算在內,包括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都存在巨大投資需求。三是污水處理設施投資,主要存在于中小城市和鄉鎮。
飲用水為何不再安全
2009年7月23日赤峰市新建城區數千居民在飲用自來水后出現腹瀉、嘔吐、頭暈、發熱等癥狀,4322人住院。后來調查發現是暴雨污水侵入飲用水源井污染所致。因為自來水污染而導致。
2011年,江西省瑞昌發生自來水受污染事件,導致至少110人中毒送院,是一家銅冶煉企業內的自來水管網受到廠里原料、污水等腐蝕后,在夜晚水壓低時被滲透污染。
今年2月3日,鎮江市自來水出現異味,經調查發現,苯酚污染水源水是造成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這些來自于外界污染的自來水污染事件頻頻發生,水安全問題正在發生新的變化。過去,中國的水安全威脅主要來自于水中的微生物,因此大人們常常教導孩子不要喝生水。這些微生物種類繁多,包括細菌類、病毒類、原蟲和蠕蟲類,常常會導致腹瀉、嘔吐、發熱等。通過自來水處理技術,多數致病菌會被殺死。
而如今的情況和那時有很大不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化學污染物越來越多地被排放到水體中。“水中化學污染物的慢性毒理效應與微生物的急性致病效應截然不同,后者容易感知,來得快,去得也快;前者卻神不知,鬼不覺,長期累積后,有可能造成致命影響”,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表示。而且這些污染物可能未被列為水質檢測對象,或者在水中檢測到的濃度低于法定標準;而且水中含有的多種此類微污染物會發生相互作用與協同效應,其毒性將可能被成百上千倍放大,從而危害人體健康。
新加坡水處理專家藍偉光撰文指出,水體的這些外源污染正有從城市向農村蔓延的趨勢。在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滲濾液,含有農藥及化肥、抗生素的農業生產用水,幾乎都未經處理,隨意排放。殘留在其中的農藥、激素、抗生素就在農村的土地、水體中滲透,遷移;結果不僅污染溪河,而且影響井水等地下水。
此外,居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藥品,如止痛藥、抗生素、鎮定劑、降血脂藥等,也是一個龐大的化合物體系。中國目前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藥物生產國,也是最大的藥品消費國。且不說藥物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巨大污染,單就藥物消費與使用對水體的影響就難以估量。
但是,這些化學污染物遠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由于致病微生物導致的流行病會立刻爆發,所以微生物安全性成為自來水處理的頭號目標,但化學污染,如農藥、殺蟲劑、激素、染料、化工中間體等各種合成有機物通常具有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長距離遷移性等特點,難以被檢測、發現。
多次被提及的還有供水管道腐蝕造成傳輸過程中的二次或多次污染。中國城市早年安裝的自來水輸水管材多數是鍍鋅管,存在嚴重的污染隱患,經長年累月的使用,不可避免地會生銹、結垢、腐蝕,進而導致鉛、鐵、錳等無機元素含量偏高。雖然目前新建管網已經極少使用鍍鋅管材,但新老管網相互聯通,也會產生交叉污染。
凡此種種,都造成了當下威脅飲水安全的原因。
新國標作用幾何
水安全引發公眾焦慮,意味著凈化飲用水和污水處理行業大有可為,同時也將拉大相關裝備制造的需求,然而,這些需求能否真正落地,關鍵一點是政府制定強制環保標準。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一直以來,我國實施的是1985年制定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飲用水水質指標只有35項,2007年重新修訂且已正式生效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把標準提高到106項,這個標準不僅加強了對水質有機物、微生物和水質消毒等方面的要求,還對于砷、鉛、鉻這些重金屬類的指標限制規定到最低,總體上與世衛組織水質標準接軌。
考察國際情況,俄羅斯是395項指標,世界衛生組織是147項指標,美國是113項指標,。當時這個標準要求各地按照實際情況加以執行。
衛生部部長陳竺6月29日在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聯組會議時表示,在現階段,中國還不可能做到像有的國家一樣設立那么多的指標 “這樣的指標體系,我們認為基本上能夠與國際標準接軌,同時也考慮了我國的國情”。
但標準的實施遭遇到較大困難,最后規定至今年7月1日起全面實施。但在全國強制落實,則被延遲至2015年后。
即便如此,新標準還是遭到了業內的反彈。不少專家也認為,這些標準對于當下來說不具有現實性。清華大學飲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長劉文君甚至認為“完全達到新標準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大岳咨詢公司總經理金永祥表示,標準不應當一刀切,而應按照不同城市劃分不同標準。
問題主要來自于水廠凈化設施和技術與之差距太大。除了水廠自身的工藝難以達到,考慮到管網設施的二次污染,入戶之后的水質更難以保證符合標準。目前全國仍有大量使用服務期限超過50年和材質落后的管網,據報道,目前國內除北京、上海等一部分一線城市以及東營、江陰等沿海發達城市已逐步實現城市主要自來水廠完成提標改造,大多數城市仍沿用舊國標標準進行水質監測,有些甚至連舊國標的要求都達不到。
人民日報報道稱,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主任邵益生表示,在這樣一個高標準的要求下,2008年、2009年,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組織對全國4457個城鎮自來水廠進行了普查。按新標準評價,當時自來水廠出廠水質達標率與標準要求還有相當差距,其中城市自來水廠出廠水質達標率也僅為58.2%。
同時他也指出,這是水源污染導致的自來水廠取用的原水水質下降、原有供水設施工藝落后和投入不足等因素導致的。
工藝面臨升級需求
事實上,目前我國95%以上的自來水水廠是在現行水質標準頒布之前設計建造的,這些自來水廠的水處理工藝流程仍然是四步法工藝,即混凝、沉淀、過濾,然后再加氯消毒。通俗講,就是將水中的各種雜質通過加化學藥劑變成大顆粒、沉淀而最終過濾出去,再加入氯進行殺菌消毒。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