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企業為什么只能掙辛苦錢?
對于聯想、金立、OPPO這樣的廠商來說,他們更多地依賴自己的渠道,將產品交給經銷商,由經銷商去往下鋪貨。“這樣存在物流風險。廠商需要自己去墊錢將產品交給經銷商,經銷商賣不好就會將產品返給廠家。運營商則不一樣,集采后產品就入庫了。”張全稱。
王影則認為,品牌影響力也決定了國內手機廠商難走高價競爭策略。“中興、華為這兩個廠商之前一直都很低調,不直接面向消費者。所以品牌影響力弱一些。而用戶購買產品不僅僅考慮硬件配置這些,也會看品牌影響力。”
張全曾做過一個調查。調查顯示,國產手機主要的消費群體是月入3000-5000的人群,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國產手機賣得非常好。而iPhone面對的主要是一線城市的有錢人或者年輕時尚人群。
向高端市場進軍
在擴規模、降成本、降價格的模式下,國內廠商擁有的利潤空間較為狹窄,因此國內廠商紛紛開始向高端手機市場“運動”。
憑借著親民的價格,國內手機廠商在規模上已經有所斬獲。
以中興和華為為代表。IDC報告顯示,中興已經是全球第四大手機廠商和全球第四大智能機廠商。華為也在前十之列。
“國產手機廠商追求規模是有原因的。由于無法走高價競爭策略,只能靠規模來降低成本。當手機銷售規模上去后,成本就被攤開。產品價格就能夠降下來。”張全稱。
他舉了一個例子。小米1代售價起初為1999元,外界猜測其成本為1800到1900,除去成本,一臺手機只掙幾十塊錢。但是當手機銷量上去后,每部手機的成本就迅速下跌。假如為一個手機開模需要500萬元,如果銷售500萬臺,則分攤到每個手機上的開模成本只有1塊錢。類似的,屏幕、內存、CPU、按鍵等都是采購規模越大越便宜。
“小米2代發布后,小米1代就迅速降價。因為規模已經上去了,分攤到每個手機的成本降低了,就有降價的空間。蘋果、三星的產品全球銷量很大,卻很少降價,可見最后的利潤有多高。”張全稱。
事實上,國產智能手機降價速度之快也是功能機時代所沒有的。在京東上,隨便一搜都能找到很多500元以下的智能機,而這些智能機很多都是去年才推出來的。以中興去年六月在國內推出的聯通版v880為例,這款千元智能機,單日銷量曾超過1萬臺,創下銷量神話。現在,在京東商城上,它的售價僅有299元。
這種模式下,利潤空間較為狹窄,因此國內廠商并不滿足于靠規模降成本進而求利潤的模式。
此前,中興、華為、聯想等都已推出了自己的高端智能機,希望能在高端市場上分一杯羹,中興甚至為此成立了新的品牌nubia來運營高端機。
“蘋果和三星兩家公司占據了高端市場的利潤,這不合理。”nubia產品經理倪飛表示,“我們和三星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的不同階段,三星份額有30%,搶到10%不難。”
倪飛稱,nubia的首款產品將不會再打價格戰。
此前,聯想集團、運營商業務總經理馮幸也表示,聯想將重返中高端手機市場,推出系列中高端產品,爭取更高的產品利潤率。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